厂房鳞次栉比、机器高速运转……来到伶俐工业园区,工业经济强劲发展的气息扑面而来。
西红柿水灵鲜嫩、黄瓜青翠可人……走进青秀区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蔬果把一座座大棚染得绿意浓浓。
蓬勃发展的青秀区。谢嘉威 摄
夏日的青秀,热火朝天,处处好“丰”景。近年来,青秀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放在首位、作为一切工作的统领,产业发展实现突破、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基层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跑出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度”。
推进“揭榜挂帅” 激励干部作为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重在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治理能力。
青秀区以党建为引领,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澎湃动能。积极推进队伍建设“锻造工程”,以期形成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长效机制,其中,“揭榜挂帅”行动便是重要抓手之一。
2023年,青秀区建立“揭榜挂帅”工作机制,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难点问题,采取“按需设榜、能者揭榜、以榜定责、晒榜激励”的方式,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主动性创造性,推动重点任务、重大项目更好更快地完成。
“不到一年时间,我们这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塘镇村民李元瑞感慨道。位于长塘镇的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二期坛尧砖厂片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展整改复耕,2023年以来恢复耕地1010亩;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签署协议,在青秀区共建国家级蔬菜科技研发平台——华南研发中心,全职引进中国农科院科研员率领的常驻团队,成功引进中安融德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进驻园区。
这正是青秀区“揭榜挂帅”行动的成效体现之一。
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内在进行机械化收割。谢嘉威 摄
2022年初,青秀区党委、政府提出实施“小田并大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后,长塘镇抢抓先机,打造青秀区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启动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建设。清除农民在耕地上种植的林木、引进合适的农业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是这项工作的重点、难点。长塘镇及时进行项目申报,让能人志士“揭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其实不是没有犹豫过。”时任长塘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朱瑞莉回忆当时“揭榜”的情景时说,“如何说服群众,又到哪里去找合适的企业,我也很头疼。”但他深知这个项目对于长塘镇发展的重要意义,“我是一名党员,这个项目关系到群众利益和长塘的发展大局,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朱瑞莉鼓起勇气,接下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既然是“硬骨头”,就意味着要下硬功夫。“刚开始,群众大多不理解不信任,很多人持观望态度,即使做通了一户工作,过后也容易因为其他人的意见而反悔,取得突破比较困难。”为了做好整改复耕,朱瑞莉带领组员对园区内的林木种植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进村入户向群众宣传乡村发展的理念和稻作文化园项目建设的意义。同时,动员党员干部主动清退在耕地上种植的林木,带动其他群众积极投身此项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二期坛尧砖厂片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与朱瑞莉一样,青秀区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刘圩镇)项目土地流转及综合组负责人何天案也是一位敢啃“硬骨头”的党员。建设青秀区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有利于推进青秀区设施农业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但项目面临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土地流转亩数多、时间紧、任务重,动员工作量大且复杂;土地测量、清点工作量大;项目存在土地产权纠纷、山塘产权纠纷等问题。
青秀区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刘圩镇)。谢嘉威 摄
何天案是刘圩镇人大主席,扎根乡镇基层一线23年,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群众基础让他备受好评。自项目开工以来,他每天坚守在施工一线,全面参与工程管理,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利用早晚时间审阅设计文件、处理日常工作事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大棚蔬菜需要使用人力进行科学管理,但部分村民不了解瓜果要按特定的时间和标准进行修剪。此外,棚内通风较差、气温较高,有的村民宁愿露天干活也不愿在里面‘蒸桑拿’。”何天案表示,针对这些问题,他联系了种植专家和本地的种植大户,手把手教授农民果蔬的种植技巧;积极动员未就业且愿意在家周边工作的中青年加入种植队伍,引导踏实肯干的人员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在通风问题上,搭建大棚时留好通风口,提高换气效率,保证蔬菜正常生长。同时安装换气设施和气体监控设备,保证大棚定期通风换气。
看到何天案处处为大家着想,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村民同意配合完成土地流转工作。如今的青秀区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已是“田成方、道相通、渠相连”,各项基础设施配套日臻完善,近30个品种的黄瓜、辣椒、西红柿等果蔬陆续上市,村民收入明显提高,投入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更高了。
得益于“揭榜挂帅”等工作机制,如今,越来越多的难题得以破解,越来越多的项目在青秀区汇聚。
聚焦产业发展 厚植人才“沃土”
“我们把这套系统命名为‘机飞狗跳’。”在广西优可福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区,总经理廖旭华向记者演示了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无人地空察管一体化系统”。
高性能无人机在空中飞行,通过雷达、光电吊舱及自组网系统等向后台反馈数据;四足机器狗依托三维实景模型和卫星地图,在无人机的引导下巡查空中难以详细侦测的地面情况……“目前这套系统非常受欢迎,可用于电网、环保、应急、水利等多种行业作业,相比传统的单一巡查巡检更加省时省力。”廖旭华表示,已有多个客户表达了购买意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青秀创新中心,像优可福这样致力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企业还有不少。
人才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青秀区正处于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参与。为此,青秀区坚持把人才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在集聚人才、服务发展方面使长劲、出实招,让人才活力充分涌流,加快打造科创人才的“新沃土”、产业创新的“新高地”。
广西优可福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无人机产品在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广西活动中展出。黄维业 摄
在青秀创新中心,青秀区重点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依托万航星空、景航无人机等头部企业,大力培养面向东盟的无人驾驶航空专业人才,支持优可福引进优秀人才团队,探索“研发+人才+应用+科普”的产业发展新模式赋能低空经济产业加速集聚。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定期举办人才活动、上门提供政策服务等方式,为引进的企业人才提供申报人才实践基地、科研项目等专业服务,并紧扣建成广西—东盟创新创业主阵地和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目标,进一步优化考核细则,充分发挥平台在培养和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等方面的虹吸作用。
为人才安心发展排忧解难是青秀区用心用情做好人才服务工作的又一具体体现。青秀区积极搭建联系服务专家人才的“连心桥”,建立人才问题跨部门协同处理长效机制,对人才反馈的政策申报、子女就学、人才招聘等问题即时收集、即时处理、即时办结。党委领导坚持定期走访慰问专家人才,围绕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建设、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等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增进情感交流,激励引领专家人才为青秀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大施拳脚。
接下来,青秀区将围绕人才资源集聚、党建引领人才、人才融入党建等工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联合技术攻关,启动新一轮“千企技改”工程,重点支持宁福新能源等企业以突破核心技术为支撑的项目产业化。深化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西北工业大学、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同向推进党建与人才工作“双融合”,激发发展新活力。
提升服务效能 优化营商环境
青秀区行政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云勘验”审批。广西三品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杜晗了解到这一政策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交了申请材料,效率之高让他十分惊喜,“想不到从提交材料到打印许可证,仅花了1个小时,真是太方便了!”
近年来,青秀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引领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发展的组织优势,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服务质效,不断提升经营主体获得感、满意度,为推动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活力、提供有力支撑。
青秀区政务服务中心企业帮办代办服务专区,工作人员为群众提供企业注册咨询服务。李嘉玮 摄
青秀区深化简单事项“免证办”,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电子证照归集”及“电子证照关联”,梳理现有可“网上办”“免证办”“远程办”的免材料类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推进医师、护士执业注册“零材料”办理,实现办事“一键查看”证照,免交纸质证照。探索现场联合勘验机制,积极推进“提前指导+综合勘验”改革,对多个审批事项并联整合,对符合条件的同一企业,在申请行业综合许可证时实行“多勘合一”现场勘验新模式,将以前的“串联式”审批调整为“并联式”审批,有效缩短勘验时限。
为解决行政办公的“时差”难题, 青秀区建立了“延时服务”制度;为解决材料不全来回跑的问题,青秀区制定了“容缺受理”规范;为解决不熟悉登记业务企业主的急难愁盼问题,青秀区推出了“帮办代办”服务。同时,大力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网办工作,实现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设立、变更、注销)网上办理,并提供证照免费寄递服务,为新设立企业免费赠送一套四枚公章,让群众办事“最好不用跑、最多跑一次”、经营主体办事“零见面”、 企业开办“零成本”“零套纸质材料”。
今年,青秀区将继续探索推行“免申即得”、实现“准入即准营”;常态化开展“遍访企业、助企纾困”活动,强化惠企政策兑现;健全“办不成事”诉求直达快办机制,让企业群众“把事办成”;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引导支持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
增进百姓福祉 绘就幸福底色
“我在老年大学报了两个班,第一个是合唱,学到了一些乐理知识;另一个太极拳也非常不错,现在我站桩非常稳了。”青秀区老年大学学员樊阿姨笑呵呵地说,“现在我更自信、更充实,交到了一些很好的朋友,生活丰富多彩。”
老年人在老年大学新校区学习。李嘉玮 摄
最美不过夕阳红。为了进一步满足老年居民精神需求,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青秀区建成了老年大学新校区,不断扩大教学规模,设置一批符合老年群众“口味”的教学课程,让长者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成。
不仅仅是老年大学新校区的成立,衣食住行、业教保医都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事”。青秀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域建设治理提质升级。青秀区全面启动181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64.7公里背街小巷提质升级,纬三路等市政道路建成通车,长堽村五组城中村改造项目有序推进,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顺利开工;晟大埌东市集建成运营,华园市集获评自治区五星级农贸市场。
南宁市民主路小学教育集团凤岭南校区师生欢庆“广西三月三”。(学校供图)
各项教育设施持续完善。青秀区不断扩充教育资源,成功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2023年建成民主路小学凤岭南校区等学校7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3825个、学前学位2430个。创新思路解决老旧片区入学问题,推行南宁师范大学建政校区南区校舍办学的思路和做法,最大限度满足了周边居民孩子就近入学的需求,也为探索城市更新过程中保障学位需求提供了新的参考。
医疗服务水平逐步提高。青秀区卫生健康服务综合大楼投入使用,长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铜岭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运营,城乡一体化医联体模式有序推进。
“一老一小”项目进展顺利,完成长塘镇、伶俐敬老院升级改造,凤翔社区服务用房暨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正加快建设,3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正常运营,辖区内6个社区获评AAA级广西老年人宜居社区,在14个社区开设长者饭堂18家,惠及老年人8.7万人次;推动2家托育机构进入自治区示范性评选终审,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3.7个;两家备案托育机构被评为“第三批自治区示范性托育机构”。
改造整治后的埌西夜市人气旺。廖维 摄
“民生清单”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是青秀区坚持以党建引领,着力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加快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为民办实事的深度、温度、力度的生动实践。
党建引领善治,融入万家灯火。一个个新的场景,一项项新的实践,传递着青秀党建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青秀区加快建设“六个典范城区”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青秀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加快“六个典范城区”建设,努力汇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秀篇章。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