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顾| 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

南宁市政府新闻办于12月22日举行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邀请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市二级巡视员黄永久;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二级调研员李华汉;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春梅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南宁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李敏主持。

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

时间:

2021年12月22日10:00

发布人:

黄永久  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市二级巡视员

李华汉  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二级调研员

王春梅  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主持人:

李    敏  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

李敏: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南宁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南宁市深入学习贯彻中央、自治区关于文物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力度,文物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南宁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南宁市二级巡视员黄永久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南宁市文广旅局副局长、二级调研员李华汉先生,南宁市文广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春梅女士。

首先,有请黄永久先生作介绍。

黄永久: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媒体朋友们见面,借此机会首先感谢各位对南宁市文物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央、自治区关于文物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健全文物管理机构,积极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普查、征集、利用和宣传等各项工作,文物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8月11日,南宁市文物局正式挂牌成立,这将进一步提升我市文物管理和保护水平,开启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新征程。下面由我向大家通报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总体情况:

一、不可移动文物现状

南宁自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建制以来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史文化遗存众多。目前,南宁市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9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7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299处。各类综合性博物馆、专题性博物馆(陈列馆)共计21家。

在594处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利用,基础设施较完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60%的古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已做展示利用的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中的消防、安防、电力、环卫、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一)不可移动文物管理扎实有力。

南宁市文物保护工作主要由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统筹 管理,由各县(市、区)对本辖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开展保护管理工作。目前横州市、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邕宁区、武鸣区7个县(市、区)已设有文物管理所,负责组织协调文物资源调查、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

针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南宁市开展了文物“四有”工作,即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在南宁市594处文物保护单位中,均有专职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负责,并建立了详细的记录档案。目前已基本完成全市国家级、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组织划定并公布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补充完善130处文物标志碑和说明牌,建立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守法提示牌,整理完善1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的记录档案。

同时,我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和修缮工作。通过争取国家投资、地方出资等方式,累计投资近8亿元,实施了文物保护基础工程。建成南宁博物馆、南宁孔庙博物馆、昆仑关战役旧址博物馆、南宁建制博物馆等一批文物保护重要设施。组织建设毛主席接见广西各族人民纪念馆,开展雷经天、林景云红色文化专题展陈列设计工作。对广西高等法院旧址、广西土改工作团团部旧址等33处文物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组织实施顶蛳山遗址保护项目,完成顶蛳山遗址博物馆建设和顶蛳山遗址一期保护任务。大力推进邕江两岸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完成邕江两岸综合整治涉及的6个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

另外,我们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科学、合理谋划,使其获得有效保护和延续,并与地方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相结合,使其发挥社会价值及作用。

(二)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成效显著。

我市高度重视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成立南宁市文物 保护与考古队,组织开展摩崖石刻专项调查,完成邕宁区、隆安县、马山县、良庆区、青秀区、武鸣区共250多幅/组石刻的调查,拓取珍贵石刻拓片260余份,完成研究论述多篇,基本掌握邕宁区、隆安县及良庆区、武鸣区石刻分布情况。组织开展南宁地区贝丘遗址调查,采集石器、兽骨、蚌器、螺壳、陶片等标本450余件。同时,加强考古发掘工作,组织对隆安县出土的三合土棺墓和上林县巷贤镇苏仁村石廖庄砖室合葬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文物调查与考古发掘取得新成效。

(三)文物监管工作不断强化。

在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同时,各级文物行政管理  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文物监管工作。一是抓好文物巡查。在日常管理中,安排专人值班巡查,定期巡查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做好巡查记录和文物现状数据整理,及时发现并处理邕宁十三区政府旧址等6处文物存在的安全问题。二是强化文物执法。及时制止和查处文物违法违规案件,切实保障我市文物安全。制定下发《南宁市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要推进完成一批文物修缮保护项目,全市市、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

(四)文物利用科学合理。

近年来,我市各级文物部门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积极抓好文物的合理利用工作,让沉寂的文物在百姓中“活”起来。总体来说,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展示利用率约为30%左右,主要体现在利用文物保护单位建成并对社会开放的博物馆、相应展馆,发展成为文化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比如,我们贯彻“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先后对12处文物进行了合理利用,让文物场所成为南宁人了解  本地历史和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梁烈亚故居修缮后,已开辟为扬美古镇的旅游观光景点;镇宁炮台维修后,利用场地建设南宁市近现代国防教育陈列馆,将文物保护单位打造成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场所;三街两巷改造中,在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广西高等法院旧址进行修缮保护的同时,利用文保场所建设南宁建制博物馆;在完成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广西土改工作团第二团团部旧址修缮保护的基础上,利用文物场地建设广西土地改革历史博物馆,让南宁人了解南宁历史。

以上为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总体情况,情况通报就到这里。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就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有关情况回答大家提问。谢谢!

李敏:

感谢黄永久先生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有问题的请举手。

南宁晚报记者:刚才黄书记提到,南宁市正在开展《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请问目前工作进展到哪一步了?能否简单介绍规划的重点内容和意义?

李华汉:

目前,《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规划》明确范围为南宁市七城区四县一市行政辖区范围,主要对市域范围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合理规划保护。规划期限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本地相关规划相衔接,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共15年,其中2021-2025年为近期,2026-2030年为中期,2031-2035年为远期。

《规划》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对南宁市的文物价值和现状进行评估,对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合理展示利用、组织与管理、社会发展协调、实施保障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致力于在南宁市发展建设中,始终贯穿文物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文化与自然遗产。正确处理保护文物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达到保护文物遗存、展现千年邕州城文化特色、实现城乡文化遗产永续发展的目的。

规划近期,把南宁市建设成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完善对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展示利用工作,提高南宁市历史文化在全国的知名度,增强民族自信,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好基础;规划中期,将南宁市发展成为中国—东盟文化创新名城,促进广西与东南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传播,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规划远期,南宁市将以文化自信的姿态融入国际文化交流,呈现中华民族特质与文化的时代价值,提高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传播力,增强中国文化竞争力,开创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编制《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南宁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当前,我国推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成为文物保护的主力军。但是文物保护工作离不开民众的力量,请问南宁市如何加强宣传普及,调动广大民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

王春梅:

近年来,我们围绕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这条主线,以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为目标,不断推进宣传造势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抓好普法教育。在市、县(城区)举办专题普法讲座,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相关知识,明确文物保护的相关要求。二是开展系列活动。全市文博单位在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通过开展专题活动、举办展览、组织专家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一法一条例”,使广大市民更多地了解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和工作要求,提高守法意识。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自治区级、南宁市本级主流媒体宣传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激发广大市民热爱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增强市民文物保护意识,逐渐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文物的风气。

南宁广播电视台记者: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近年来,中央陆续出台各项措施,要求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力度,请问南宁市如何贯彻中央精神,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李华汉:

我市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2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主要是革命烈士纪念碑、近现代革命人士故居,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党史文物遗存。近年来,我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

一是组织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情况调研。对南宁市现存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进行全面梳理,重点走访南宁市城区革命文物,通过实地考察、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勘察等方式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情况进行调研,明确我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工作建议。二是抓好基础保护工作。加强革命文物“四有”工作,划定革命文物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碑,补充完善记录档案,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负责管理。三是加强革命文物修缮养护。先后组织对革命烈士纪念碑、徐汉林烈士陵园等多处革命文物进行修缮保护,确保文物本体安全。四是加大巡查力度。组织县(区)文物行政部门对革命文物进行定期巡查,及时掌握文物安全状况。五是加强革命文物开发利用工作,进一步发挥其社会效益。昆仑关战役旧址、梁烈亚故居等革命文物逐步成为  我市重要的旅游景点。下一步将组织实施红色文化赓续工程,对青秀区津头村三处革命文物等开展全面修缮和保护利用工作,依托文物场地进行红色文化专题陈列展览。

广西日报记者:目前,南宁市正在大力推进“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请问南宁市如何挖掘展示“三街两巷”的历史文化内涵?

王春梅:

以兴宁路、民生路、解放路、金狮巷和银狮巷为核心的“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是南宁历史文化积淀厚度、深度、高度的标志。目前,我市已完成“三街两巷”一期改造任务,正在推进民生路、解放路一带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三街两巷”一期改造中,我市组织开展了一期项目涉及的文物建筑全面修缮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完成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苏缄殉难处遗址、广西高等法院旧址和市级文保单位金狮巷民居群10栋文物建筑及4栋历史建筑的全面修缮工作。依托文物场地建成了南宁市瓯骆汉风陶瓷博物馆等非国有特色博物馆。依托南宁本土文化资源完成了南宁建制博物馆、邓颖超纪念馆、南宁城隍庙三个公益性特色博物馆建设。同时,为丰富“三街两巷”历史文化内涵,在收集整理研究老南宁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了《老南宁记忆》一书。全书分为古城留痕、老街古巷、名人叙述、民俗民艺、名品名号、典故传说六大部分,呈现南宁古今历史、建筑、典故、传奇、文化、风物等,既富有历史厚重感,又饱含知识性和可读性。

为充分挖掘“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对于目前正在推进的“三街两巷”二期项目,我们计划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文化品质,让市民感受南宁的历史和文化,留住老南宁独特的历史记忆。一是抓好“三街两巷”二期文物全面修缮和保护工作,组织对新会书院、新华路水塔、两湖会馆、南宁商会旧址等四处文物建筑进行修缮,全面恢复文物建筑的历史风貌和建筑格局。二是利用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景观建筑对南宁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和展示,建设一批特色博物馆,如南宁骑楼博物馆、王阳明在广西陈列馆、古邕州记忆陈列馆等。三是加强对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与活态展示,实现文化与旅游双向赋能,对非遗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提炼和表达。

南宁新闻网记者:当前,南宁市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下一步,南宁市在推动文物事业发展,助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方面有什么思路?

黄永久:

我市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大力配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一是开展文物保护基础工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管理制度,抓好全市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及成果出版工作,组织编制《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申报公布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和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完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标志碑和说明牌,安装文物保护守法提示牌。划定公布全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申报公布国家级、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

二是抓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挖掘保护和展示史前文化,大力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做好娅怀洞考古遗址公园、顶蛳山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申报和建设工作。积极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抓好津头村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逐步做好津头村中共广西二大旧址、雷经天故居、雷沛鸿故居的三处革命文物的修缮、保护和利用工作。加强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完善对外开放的功能配套,挖掘革命文物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质,继续推进周家坡古民居建筑群修缮、保护工程,建设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使之成为展示南宁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加强文旅融合,以邕江铁路大桥的修缮保护和利用为切入口,建设文旅融合示范工程。

三是推进邕城文脉延续工程。抓好顶蛳山遗址保护工作,按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要求,突出贝丘文化,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顶蛳山遗址的规划建设工作,积极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邕江万年文明史。做好三街两巷、中山路、蒲庙老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和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开展新会书院、两湖会馆、南宁商会旧址、董达庭商住楼、安徽会馆等文物修缮项目,让文物焕发新生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内涵,利用文物场地及历史景观建筑等建设骑楼博物馆、古邕州旧事陈列馆、王阳明在广西陈列馆、电影博物馆、八音博物馆等一批特色博物馆。

李敏:

感谢三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南宁市文物事业发展情况。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请会后与市文广旅局联系沟通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作者:庞丽娜 杜佳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