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瑶池,地上河池。”古耀村是坐落在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的一个村庄。在建设美好家园东风的吹拂下,一幅人心稳、民风淳、集体富的美丽乡村图景正在古耀村山脚屯徐徐展开。
近年来,山脚屯涌现了一大群热血儿女,他们为了家乡的发展,凝心聚力、敢为人先、竭力奉献,连续做成了一件又一件惊天动地的实事。同时,山脚屯普通老百姓的面貌也正在发生改变:传统农民自私、保守、狭隘和呆板的形象,如同海水退潮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无私、进取、宽容的新一代农民形象。
古耀村民风民貌的巨变,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今年伊始,深冬的寒意还未褪尽,年也还未过完,正值大年初五,县领导和镇领导到古耀村召开了高标准农田现场会,并为古耀村山脚屯群众自筹资金建成的“水井公园”剪彩开园。大年初七,县四大班子成员还趁热打铁,在全县全年工作启动的第一天,就带领县直机关三百多名干部职工,浩浩荡荡地来到古耀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片种树,打响了今春植树和兴修水利的第一枪。而这一事件也让古耀村的村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振奋,更加坚定了要建设好古耀村的信心和决心。
在外乡贤心系家乡
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山脚屯是一个大屯,具有人才优势,各界都出能人贤士,这为山脚屯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和人才条件。邓日忠、邓燕妮和邓正江是一家人,却个个都是行家里手。邓日忠德高望重,担负着把控全局,协调各方面的重任,是众望所归的宗族头人。邓燕妮在机关任职,年轻有为,在工作繁忙之余,总把家乡的大小事放在心头,一有机会就积极为家乡跑项目、协调与上级的关系。邓正江是工程技术专家,和另一位工程技术专家邓国学一样,热心为村里的各类工程项目建设进行设计,做质量监督指导,为山脚屯多项工程建设成为标杆工程做出了贡献。
去年1月,一场为了增加古耀村驻邕乡友的凝聚力,回顾本村发展史,畅谈乡村振兴大计的联谊会在南宁进行。“凡是有可能的项目,必须为古耀村争取;凡是古耀村的事,必须落实到位。”会上,邓燕妮的发言,简短而铿锵有力,展现了巾帼英雄的风采。其他与会嘉宾也纷纷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揭开了由乡贤助推古耀乡村振兴的序幕。
欲振其邦,先治其史;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振兴古耀领导机构——乡贤咨询组成立之后,首先把文化建设列为主攻方向。《古耀村志》、《古耀传奇》和《大岭风采》等书籍的编写工作很快被安排到工作日程上来。
邓振强是山脚屯一位成功的生意人,多才多艺,擅长诗歌、书法和绘画。他和李名山充当了古耀文化创作的急先锋,每日都创作几首诗词,成为第一期《大岭风采》贡献作品最多的人物之一。
另外,不到一年的时间,《古耀传奇》也完成了十几万的文字创作,内容覆盖诗歌、人物传记、散文、历史和传奇小说等方面。更令人兴奋的是,在邓振强的推动下,《古耀传奇》的主要编写者与邓子龙老家的头人及南昌邓氏宗亲会取得联系,获得第一手材料,最终完成了《周贵公系邓子龙公广东子嗣考》一文,初步揭示了山脚屯邓氏来源之迷,极大地振奋了族人,增进了宗族的团结。
水井公园是罗城县首个屯级公园,它的建设充分展现了山脚屯邓氏儿女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团结一心的精神风貌。在乡亲们的支持及努力下,水井公园已完成两期建设,共花费58万元。第一期主要完成了水池和凉亭等工程建设;第二期主要是堤坝重整、场地硬化和立毛主席题字碑。
毛主席题字碑从提出、设计到落成,山脚邓氏群众广泛参与,不仅积极捐款,还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当时,邓国学建议在水井公园立石碑,还率先推介将毛主席1933年为福建龙岩邓氏题词“华夏邓氏,千秋一脉”刻在石碑上。这一创意立即得到广泛赞同。创意有了,但是究竟去哪里寻找石源让大家发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邓秀汕先行一步,找到设计院专家进行设计,并在河北找到了理想的石材,委托在北京发展的仫佬族著名艺术家王铁龙进行雕刻。同时,邓振强还奉献了邓氏“源流颂”,为石碑内容的丰富增添了浓厚的一笔。
村屯干部齐心协力
为乡村建设贡献“硬核力量”
众所周知,农村工作,特别是与群众打交道的工作,是最难做的。由于群众的素质参差不齐,许多工作即使做得再好,也总会出现一些杂音,村屯干部受委曲是家常便饭。但是,古耀村的村屯干部却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我认为这个事情是对整个村都好的话,即使受委屈也会竭尽全力去推进。谁反对就做谁的思想工作,和他们讲道理,我用心去感化,用心去做事。当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小,凝聚力就会越来越强,村庄自然前进发展。”村支书李富萍,是一位来自重庆的邓家媳妇,行事果断、敢作敢为。
自从上任以来,李富萍还积极联系各路乡贤集思广益,借助古耀村的资源优势,积极拉投资谈项目,为振兴古耀村不断挥洒热血和汗水。“村里民风变好,环境也变美了,村里的集体经济可以谋划更多的项目,年轻人发展有了奔头,在外打拼的人也可以回乡创业支援家乡建设,孩子不用再当留守儿童……”李富萍为古耀村在一点一滴地发生改变而由衷感到高兴。
邓家顺是山脚屯的屯长,虽然日常话语不多,但是干起活来事无巨细,且事必躬亲。每天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之中,他已出现在土地整改的现场,全程监督,确保工程进度和严把质量关。“这是事关父老乡亲的大事情,一点都来不得马虎,我得亲自到现场看,我晚上才能睡得着觉。”在邓家顺的有力监督下,山脚屯的土地整改项目成为了河池市十一个县的标杆性工程。
山脚屯群众民心思变
为共创乡村新貌添砖加瓦
群众的觉醒,是一切艰难工作得以完成的根本条件。山脚屯民风的巨大改变,本质上是民心思变。
田地和宅地,自古以来是农民的命根子。有时为了一丁点土地权利,两家人大打出手,在农村是常有的事。可是山脚屯却出现了许多贡献自留地给集体修游泳池、让出土地建设风景村、拆除老宅让路的感人事迹。
去年夏天,山脚屯蓄水池溢出大量的水,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还给道路带来安全隐患。“不如建一个游泳池,既保障道路安全,又能为乡亲们提供娱乐。”有人向邓家顺建议。不久后,邓有菊、邓南苏等村民让出自留地用于修建水池。
今年2月,邓卫华等几家主动拆小房、让出园地给集体修路和美化屯内环境,屯民集体出动开展义务劳动,使得路面拓宽 一米多,村里环境也得到了美化。更惊人的是,邓永章兄弟俩主动拆掉老宅给集体扩路,解决了关键巷子由于路窄不能通大车的难题。不久前,邓翠强、邓孝全等11个家庭主动提供旧晒坪,由屯集体整平为临时停车场。
近年来,政府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围绕“抵制陈规陋习、减轻群众负担、倡树文明新风”总思路,着力引导群众逐步养成勤俭节约、健康文明的生活新方式,推动乡风文明,加快乡村振兴。
山脚屯群众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自发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这在广大农村来说实属难能可贵。最终,在屯领导的组织下,召开群众大会,进行集体决策,签订村规民约,真切地唱出了新时代农村振兴的强音。村规民约签订后没过多久,村民邓三堂等家庭为过逝不过三年的亲人办祭祀宴请,就带头遵守村规民约,为山脚屯的移风易俗迈出了果敢的一步。
此外,山脚屯群众民心思变还体现在能够自发为新种树苗浇水。在今年过年期间,县领导组织了三百多名干部来到山脚屯,在沿路和荒坡种下了数百棵小树。俗语说,种树容易保活难。由于政府没有足够的人力来为新种的幼树浇水,每天只安排一台车来运水,因此大量的浇水工作还需要村民配合完成,这对农村公益植树工作来说是一个大考验。可是,山脚屯的群众却用自己的行动通过了这次考验。连续几天,每当运水车进村,成群结队的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自带浇水工具涌向运水车,把一桶桶的水接过来,去分浇每一棵树苗,充分展现了在新农村建设里村民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精风面貌。
结语:这里讲述的是古耀村山脚屯的故事,这只是亿万农村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折射出我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现在我国农村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一定会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邓爱忠/文)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