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唐秋艳 实习生 韦文婧)9月23日,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南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年首届广西珍稀鱼类科研增殖放流活动在南宁市邕江南岸江滨公园举行,14万尾珍稀鱼类增殖放流邕江,扩大了水域鱼类种群规模,进一步促进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和水生态环境改善,助推渔业增效实现渔民增收。
增殖放流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广西地处祖国南疆,独具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多样的生态环境。八桂大地多姿多彩的水域生境,孕育着丰富的鱼类种质资源,是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对于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游客代表在放流鱼群。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和游客将鲜活的鱼苗轻轻地倒入放流滑槽,据统计,当天共计放流2龄以上后备亲鱼或亲鱼2300多尾,当年培育苗种14万尾。此次投放的所有鱼苗均具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水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等证件,均符合《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范要求。
本次活动是广西乃至珠江流域首次以放流珍稀保护物种亲鱼为主题的大型增殖放流活动,以放流保护物种的亲鱼为主要对象,放流人工培育出的性腺成熟或将成熟亲鱼总重量达1000斤以上,这些亲鱼十分珍贵,是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经过多年培育而成,其中最大年龄为5龄,最大个体达2.5kg,这些珍稀鱼类在水域中可实现自我繁衍生息,实现野外种群的重建。本次增殖放流对维护郁江乃至珠江流域水生动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了解到,本次广西珍稀鱼类科研增殖放流的鱼类有乌原鲤、桂孟加拉鲮、长臀鮠、大刺鳅、三角鲤5种,为珠江流域土著鱼类,在西江流域均有分布。其中,乌原鲤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桂孟加拉鲮为广西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臀鮠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濒危动物,大刺鳅和三角鲤为名贵经济鱼类,均为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人工繁殖培育的子代亲鱼和鱼苗,是广西水产科学研究与渔业资源养护实际相结合的一次重要实践。
工作人员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
群众参观珍稀鱼类标本。
活动还开展了珍稀保护动物知识科普、发放宣传资料和现场展示珍稀鱼类标本等宣传,呼吁广大群众关注生态环境,共同守护青山绿水,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编辑:唐艺文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黄登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