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灯塔照亮青春之路 ——报告文学《信仰与决裂》述评
作者:陈仲良
报告文学《信仰与决裂》的开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引人入胜。
我读着读着,眼前展现的是,周氏兄弟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与敌人展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灯塔照亮了他们在腥风血雨中奋进的道路。我饶有兴趣地读完这部佳作,即登门拜访老领导,畅谈阅读后的收获。
周民霖同志曾任中共南宁市委副书记,后调任自治区总工会主席。他今年90岁,但精神矍铄,满面春风,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在提到这部报告文学中描述他与四哥周民震少年时代在柳州地下党和柳北游击总队的战斗情况时,他顿时充满了激情。他说,我们那一代的共产党人确实经历了血与火的战斗锤炼,哪怕在生与死的面前,个个都会像勇敢的海燕那样,迎着暴风雨,冲!冲!
周民霖今年90岁高龄,风采依然。
我在阅读《信仰与决裂》这本书过程中,深深被那批青少年共产党人的革命豪情所震撼。当然,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报告文学中,介绍了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龙城中学6个老师和同学。其中有时任中共柳州特支书记,民震、民霖的革命引路人陈光,就在黎明之前,陈光壮烈地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广西人民出版社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出版了反映周氏兄弟周一峰、周民震、周民霖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后,坚决与国民党高官父亲决裂,走上革命道路的真实故事——长篇报告文学《信仰与决裂》。该书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廖献红,在民震、民霖的支持帮助下精心创作。这部大作内容翔实,文笔流畅,感情真挚纯朴,哲理深邃明晰,是我们学习党史很好的参考资料,是青少年励志教育的生动教材。书本封面的两句题词,反映了书中的主题:
一段周氏兄弟与国民党高官父亲决裂引岀的革命佳话
一个富有家庭的裂变折射出时代变革中信仰的力量
周一峰,中共地下党员。这是他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毕业照片。
大学生出走,首次引爆富有家庭裂变
周一峰、周民震、周民霖出生在广西鹿寨县一个封建官僚家庭,故居虽已破旧不堪,但屋边碉楼仍高高矗立,说明他们家在旧社会曾经很富裕。周氏兄弟的父亲叫周彦才,辛亥革命后,就读上海复旦公学(后改为复旦大学),毕业后考上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在东京,他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国民党前身),并认识了孙中山先生,从此,成了三民主义信徒。因为他钦佩先生“天下为公”的思想,就更名为周公谋。他毕业回国时,正遇上五四运动,被委派到柳州开展爱国学生运动,一时成为五四运动期间广西的风云人物。之后,他到广州大本营大元帅府担任孙中山秘书,多次被委以重任,受益匪浅。
中国近现代史上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志士和热血青年。但不少是半途而废,以失败告终,有些还变成了反动高官,成了革命绊脚石。孙中山逝世时曾告诫: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但蒋介石当权后就背叛了孙中山,破坏了国共合作,建立了专制独裁统治,让国内局势一片混乱,而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趁机大肆入侵。
周公谋虽然不是蒋介石嫡系,但当时已担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作为国民党元老享受高官厚禄,也就心安理得与全家大小在上海居住。
周公谋的大儿子周民风在上海的中学毕业,考上复旦大学后,爱看进步书刊,讲话常带有激进观点,但周公谋并不在意。直到1935年周民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的一二·九运动并被上海警备司令部逮捕,周公谋才大吃一惊。
周公谋从南京赶回上海找官方友人营救,方知周民风是这次运动的领头人之一。经过几番周折,周公谋终于找到以前在孙中山身边共事的同僚——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因为有这层关系,周民风终于带着满身伤痛被放回家,被周公谋关在家中。周民风外伤稍好转,便设法逃出去,与曾送他《共产党宣言》的地下党员、学长马少裘取得联系。
有一天,周民风总算回家吃了一顿晚饭。餐桌上周公谋严肃地劝他不要参与政治,这样太冒险了。周民风回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周公谋知道,这是当年孙中山亲手书写并亲自贴在黄埔军校大门对联的下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横批是“革命者来”。周公谋无话可说,还是劝民风和弟弟们回桂林暂避一下。周民风当即作了铿锵有力地回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难当头,我要到前线抗日!”扔下一句话,决然离开了家。
1938年2月,周民风经学长马少裘介绍,加入了上海地下党。那时他已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党组织指示他要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地下党的工作。周民风决定离开这个富裕舒适的家,跟着共产党走革命之路。为与国民党官宦家庭彻底脱离干系,在入党之时,改名为“周一峰”。
周一峰与家庭彻底决裂后,地下党江苏省委派他潜入国民党保安一旅开展地下工作,后被委任为江苏南通县委书记。在解放战争中,他参加了著名的七战七捷战役,后被派任华中九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1949年初,周一峰调任华中警备旅政治委员,参加了渡江战役。
腥风血雨中恩师指引,信仰火种点亮少年之心
正当周一峰在抗日前线鏖战时,周公谋已将一家老小搬回抗日文化名城桂林。民震、民霖在此上小学。一次他俩放假回鹿寨家乡,在一个布满蜘蛛网的小阁楼上,看到大哥留下的一本《共产党宣言》,两兄弟惊讶不已。多年来,家里都说大哥是共产党,但“共产党”三个字,父亲从来就不准在家里议论。现在,看到了这本书,兄弟俩就像见到大哥一样,一种亲近、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他俩急切地翻看了一遍。书中的一些内容,他俩尽管似懂非懂,但知道共产党是要推翻统治阶级,是要革命的。周民震突然站起来,说:“书中有句话,‘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好大的气魄!难怪大哥坚定地走了这条路。”民霖虽然有点不解,但也随声附和:“对对!我们今后就走大哥的路。”后来,兄弟俩悄悄地将书放在一个小陶瓷缸里,埋在附近的一棵小树下,等大哥回来取。
抗战胜利后,民震、民霖同时考上柳州龙城中学。这里是柳州市的红色摇篮,地下党的重要据点。中共柳州特支就设在龙城中学,书记是陈光,另有30多名教师是地下党员,他们以教师身份开展柳州地下党的斗争。
柳州龙城中学学治会中有七名地下党员,其中有学治会主席周民震(前排左二)、学习艺术部长周民霖(后排左一)。
陈光是周氏兄弟的班导师。他对兄弟俩很喜爱,觉得他俩聪明活泼,求知欲强,有正义感,酷爱学习和思考。因此,一方面他在班上经常讲十月革命的炮火、五卅惨案、一二·九运动等历史,以启发同学们思考;另一方面还经常让民震、民霖到自己宿舍,讲革命故事,让他们逐步认清当前形势,提高革命觉悟。后来,陈光调任桂林城工委书记,临走时找民震、民霖进行了一次长谈,他压低声音严肃地说:“国民党已全面向解放区进攻,气焰非常嚣张,但这是暂时现象,共产党最终会取得胜利,未来的中国只能靠中国共产党,希望你们坚定信念,走革命的道路。”他说完后,送给他俩一张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裴多菲的名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陈光的指引,让民震、民霖在黑夜中看到了曙光,点燃了他们幼小心灵中的革命火种。但万万想不到,这次竟是他们最后一次谈话,是陈光牺牲前的诀别!
地下党员丘行接替陈光,当了周氏兄弟的班导师。丘老师的文学素养高,在课堂上经常朗诵苏联革命小说和解放区抗日战斗的书籍,进一步激起了同学们对进步文学的兴趣和爱好。民震、民霖与交好的同学商议,决定在鲁迅逝世11周年时成立读书社——奔流社,并出版了刊物《奔向太阳》,发表自己的创作,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奔流社的进步行动,受到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干扰和破坏,被迫转入地下。不久,周氏两兄弟先后秘密加入了地下党领导的革命组织——广西爱国民主青年会,决心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献身于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
后来,民震、民霖两兄弟在经历一系列斗争考验后,1949年初先后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民震时年16岁,民霖才15岁,成为柳州市乃至广西最年轻的共产党员。
险象环生,柳江河畔的“无声炸弹”和寻师风暴
1949年初夏,解放军成功横渡长江,国民党桂系为了固守广西老巢,派精锐部队进驻柳州,军警特务到处横行,处处充满杀机。《信仰与决裂》以细腻的笔法,描述了周氏两兄弟和柳州地下工作者一道,在险象环生中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在敌特军警眼皮下两次在闹市区散发革命传单;二是为揭露国民党当局迫害进步教师,在全市掀起声势浩大的寻师运动。
书中描述了惊心动魄的发传单的经过。第一次发的是《解放军入城约法八章》和《警告柳州特务书》。第二次发的是《告柳州市人民书》,号召全市人民拒绝参加万人反共宣誓大会和游行。散发传单是危险的秘密行动,行动前每名地下工作者都复读一遍“生死状”。民震、民霖在闹市街上两次行动都很勇敢机智,都经历了危险,但危险之后是欣慰,是胜利的喜悦。
革命传单是“无声的炸弹”,鼓舞了群众,震慑了敌人。柳州市第一次散发传单时,反动当局惊恐万分,暴跳如雷,决定先从龙城中学开刀,秘密逮捕疑为共产党的丘行、方宏誉、罗杰林、毛恣观、唐美真5位老师。中共广西城工委书记陈枫从内线得到情报,立即与柳州城工委领导商议,决定当晚派人护送5位地下党员教师出城隐蔽,接着决定先发制人,发动学校开展寻师运动,以打乱敌人的罪恶计划,变被动为主动。
5位优秀教师的突然失踪,使同学们联想起特务的暴行,整个校园弥漫着悲怆的气氛。此时,龙城中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周民震,理事刘明文、周民霖、潘瑞才等地下党员接到地下党柳州城工委通知,要尽快开展寻师运动。第二天,周民震立即召开学生自治会理事会议,确定成立寻师委员会。翌日,学生自治会在大礼堂召开全校师生大会。
周民震含着热泪作主讲报告。大会结束前,周民震又朗诵了同学们创作的几首战斗诗歌:
风在吼,山在摇,柳江河水泪滔滔。敬爱的老师啊,你在哪里?你可听见我们心里的呼唤?
…………
吹熄灯,我们不怕。你能吹熄太阳吗?
寻师运动声势浩大,从校内到校外,街上到处看到“龙中寻师呼吁书”,连伪柳州专员公署、县政府以及柳州警备司令部等军政部门也都收到这份呼吁书。反动当局确实密谋抓捕共产党,但尚未行动就走漏了消息,现在反被共产党打了一记闷棍,感到又气又恨。于是两次派人去龙城中学找了寻师委员会领导人周民震、刘明文、周民霖等人威胁恐吓。后又派特务对周民震、周民霖跟踪盯梢,投寄恐吓信。但几个少年共产党人并没有害怕,勇敢地与反动官员激烈辩论,揭露特务对龙城中学种种政治迫害的恶行。后来,他们又考虑如何扩大寻师运动。于是,他们想方设法在国民党的《广西日报》(柳州版)刊登寻师启事,把龙城中学教师失踪事件公布于众。1949年5月25日《广西日报》(柳州版)第四版广告栏上,用300字登载了龙城中学学生寻找老师方宏誉、丘行等5人的启事,引起了社会舆论哗然,震撼了广西,各界知名人士纷纷谴责国民党当局,并呼吁军警特务滚出学校,还给广大教师自由。弄得反动当局一筹莫展,狼狈不堪。
柳江河畔的寻师风暴,揭露了敌人迫害阴谋,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教育了群众,锻炼了自己的队伍,得到了地下党广西城工委书记陈枫赞扬。
人生抉择,革命兄弟在弹雨硝烟中迎来新中国诞生
广西解放前不久,国民党当局下令强行解散龙城中学,许多师生上了特务的黑名单。民震、民霖作为龙城中学学生自治会的主要领导人,当然也成了抓捕的重要对象。柳州地下党决定,让兄弟俩转移到大苗山参加柳北游击队的战斗,同行的还有地下党员叶肇盈。
叶肇盈是周氏兄弟的同班同学,她的父亲叶琪,是新桂系早期的“四巨头”之一,曾任白崇禧集团军参谋长,上将军衔。叶肇盈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龙城中学被解散后,她就被家人强行送上飞机去香港。尽管行色匆匆,她还是想办法给地下党领导和周氏兄弟带口信:过几天一定设法飞回柳州,到游击队中去。几天后,她居然逃脱家人的监视,搭上飞往柳州的货运飞机。到了柳州,她很快又在周氏兄弟的护送下,到地下党员谢素云同学家中躲藏。
与此同时,周家坐落在柳州青云街的小洋楼,彻夜灯火通明。周家兄弟和大姐正在认真听母亲胡君品叙说父亲周公谋的5次来信。当时,周公谋任国民党中央设计委员会委员,跟随国民政府在广州,他迫切希望全家一起迁居香港。然而,任凭母亲怎么说,民震、民霖早已铁了心,表示拒绝,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周民震说:“妈妈、大姐,国民党败局已定,你们能不能劝告爸爸弃暗投明,站到人民这边来呢?这也是一种团聚嘛!”
胡君品叹了口气,说道:“你们的父亲与国民党的渊源实在太深了,我怎么劝得动他啊!”
周民霖说:“那就没有办法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和民震哥是决心要走自己的道路的。”
胡君品看到他俩心意已决,心头涌起一阵悲凉,接着又是一阵抽泣……周民震和周民霖此刻仍然铁了心要到大苗山当游击战士,绝不去香港做纨绔子弟,但看见母亲过度悲伤,不免也有点儿心酸。他们觉得世界上最伟大的莫过于母爱,但遇到了家与国的矛盾,应该怎样抉择呢?作为一个革命者,当然是选择与旧家庭决裂。
周一峰和周民震、民霖与家庭决裂,既是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进行彻底决裂,与传统的观念进行彻底决裂,更是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决裂,与整个旧时代决裂。
黎明时分,民震、民霖带着简单行李和叶肇盈一起,登上了开往融水县的小客船。
途中经历了十分艰险的军警盘问和检查,后来,他们又在柳北游击队武工队员护送下,穿越敌人封锁线,到达柳北游击总队司令部——融水县永乐乡西寨村。几天后,四大队政委莫可量找民震等三人谈话,宣布叶肇盈到一大队妇女工作队工作,周民震去四大队十二中队任政治指导员,周民霖在四大队香粉地区武工队任文化教员。
苗山香粉地区伪政权已被摧毁,但国民党残余和土匪恶霸仍在活动,斗争很复杂,十二中队和香粉武工队的任务是发动和组织群众,消灭一切敌对势力,建设游击区新的根据地。
周民霖虽然年纪较小,但他是个共产党员,莫政委要求他独当一面,带领几个武工队员到贝江河沿岸的龙拱、大方一带工作。周民霖在那里深入群众,举办农民夜校,开展对国民党的“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和退租减息斗争,在斗争中组织了农会和武装民兵,让红旗插遍了苗寨。
周民震在十二中队也参加了几次战斗,表现得勇敢机智,深受战士拥护。后来,十二中队调到融水县城附近,负责偷袭和骚扰敌人,为解放县城做准备。队长路聪和周民震当时派战士到贝江河口砍倒电线杆,破坏公路、桥梁,斩断敌人对外联络。
4天后,几个中队从四面合击,解放了融水县城,作恶多端的伪县长黄鸥琨逃到附近一个山沟里被活捉。当天下午,周民震和十二中队奉命北上长安镇,在中途与解放大军胜利会师。会师场面感人肺腑,游击队员经过黑夜中的苦战,迎来了黎明。
周民震、周民霖为之奋斗的“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的理想终于实现。实践证明,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灵魂和命脉。无数仁人志士汇聚于信仰的旗帜下,胸怀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用生命付诸实践,用鲜血承诺践行,在神州大地上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
建设新中国,以自己的行动展现忠诚与信仰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周氏兄弟走在充满阳光的大道上,但也经历了风风雨雨。他们始终不忘初心,用行动展现了忠诚与信仰,为党的理想奋斗终身。
新中国成立后,周一峰曾任中共苏州地委书记兼苏州市委书记。1956年,担任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时年41岁,负责江苏省的经济建设。十年浩劫中,周一峰虽被极左路线冲击,蒙受冤屈,但对信仰信念从未动摇。十年浩劫后,他先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常委、省委秘书长,后又担任江苏省常务副省长。1991年他因病逝世。曾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江渭清,写了长篇缅怀文章,赞扬他为江苏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民震担任解放军连队政治指导员,率部参加了剿匪战斗和抗美援朝。转业后,他决心走文学创作之路。在著名剧作家夏衍的鼓舞下,他创作了《苗家儿女》,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自治区党委书记韦国清和常委们观看此片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之后,他总共写了19个电影剧本,其中《苗家儿女》《甜蜜的事业》《春晖》等13部被拍成了电影,有些获得全国电影大奖。2017年,86岁的周民震荣获“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
2017年,周民震荣获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
周民震在他担任广西文化厅厅长的10年期间,还满腔热情地扶持了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血战台儿庄》《周恩来》等几部史诗级的大作,这些电影也荣获了全国大奖。后来,周民震当选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周氏兄弟中年龄最小的周民霖,新中国成立初期,16岁时他在融安县担任乡长。当时,广西土匪暴乱,他们狂叫着要用两个指头捻死这个“娃娃乡长”,但他毫不畏惧,带领武装民兵与凶残的顽匪作了殊死战斗。后来,周民霖任县团委组织部长,参加二期土地改革运动,被评为融安县“土改”三等功臣,荣获广西省政府土地改革奖章。不久,他奉令调到共青团广西省委机关工作,担任组织科长,定为副县级干部,时年21岁。1958年,他转到工业战线,在国营企业中任过厂长、矿长,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改革开放后,周民霖先后担任南宁市委常委、秘书长,南宁市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等职务。离休之后,周民霖对关心下一代工作倾尽心力,他写书、编书、编报,还走进机关和大学课堂讲课,曾获广西民族大学党委授予“关心下一代突出贡献奖”。
周氏兄弟在党的阳光沐浴下,经过岁月的磨砺,使得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都能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生命中构筑了一座挺拔的精神高地。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