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 | 广西“龙文物”有哪些?大年初一至初五“屏中”见

  • 2024-02-08 09:38

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早在新石器时代,龙的形象已广布于中华大地。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龙形象,可以追溯至约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早期的龙形象并不统一。随着时代更迭,龙形象日益丰满。从简单到复杂,由粗犷到华美,直至两宋,龙形象逐渐定型,并被赋予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时值甲辰龙年,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龙也是十二生肖动物中,唯一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动物。在广西出土的文物之中,就有不少精美、有趣,与龙元素有关的文物,其中五件龙文物还将于2月10日大年初一至2月14大年初五,亮相本报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合作推出的“龙文物话龙年”系列短视频,活跃于“屏中”。

龙首羽纹铜魁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1年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出土

口径24.2厘米、高10.6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龙首羽纹铜魁(广西博物馆供图)

器身圆形,口微外敞,口沿下錾刻三角锯齿纹、菱形回纹、网格纹各一道,器身下段至器底,錾刻羽状纹。柄作龙首形,张口前伸,形态生动。

龙首羽纹铜魁纹样示意图

魁是汉代时盛羹的器具,自西周时期起即在中原地区流行。龙首羽纹铜魁的形制源自中原地区,而錾刻纹饰则具有明显的岭南风格,是汉越文化交流交融的生动物证。

龙首柄铜方匜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1年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出土

纵38.8厘米、横25.5厘米、高10厘米 、底径12.5×13.5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龙首柄铜方匜(广西博物馆供图)

敞口,龙首状流,深斜折腹;平底,底有四乳足。上腹部饰二兽面铺首衔活环。铜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晚期,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战国以后逐渐消失。商周时作为礼器与盘配合在盥洗礼时使用。

匜是中原地区常见的水器,在岭南地区汉墓中发现不多。此器物形制具有中原地区风格。

龙形玉饰件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9年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2号墓出土

长9.4厘米 二级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龙形玉饰件

黄褐色玉质,器扁圆弧形。一端雕琢龙首,龙作昂首张嘴状,颈部刻细鱼鳞纹,且有一对小穿孔,身刻绞丝纹。纹饰刻划极为细浅,条分缕析、流畅自如,充分展现了精巧而不失灵性的风韵,具有明显汉代玉器的工艺风格。

在这一时期,广西本地玉器制作吸收了中原的制作工艺,样式上出现了模仿、同化,用玉制度与中原地区的规范趋于一致。

龙首三眼铜灶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1年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出土

纵72厘米,横上23厘米、下27厘米,高18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龙首三眼铜灶

这件文物为西汉时期的金属器,灶为长方形,后端有龙首形烟突,中空。灶面有三火眼,置两釜一甑。前后火眼内置釜,大小相同。

广西汉代灶具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灶眼从一眼发展到多眼,更加节能高效。火门设置挡火墙,利于拔风起火,又能遮挡烟雾。灶后部有细长烟道,烟气可上行排出。

刻划龙虎纹小铜瓿          

东汉(25—220年)

1954年贵县(今贵港市)新村4号墓出土

高7.5厘米、口径4.7厘米、底径4.8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刻划龙虎纹小铜瓿

甗、簠、斝、匜、瓿……这些青铜器的生僻字你认识几个?

此件文物为“瓿”,盖面细刻柿蒂纹,盖侧面饰锯齿纹,腹上部饰网纹,中部刻有龙虎纹。与其同类的青铜器形制特征包括敛口、大腹、带盖等,用途主要为盛酒器和盛水器,也可用于盛酱。

龙首玉带钩            

东汉(25—220年)

1957年贵县(今贵港市)南斗村3号墓出土

长4.5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龙首玉带钩

带钩是系带的扣器,是中国传统服饰用品。带钩不但是一种实用品,而且是一种艺术装饰品,有时也是佩带者的一种身份标志。

广西气候炎热,古时人们多打赤膊,或者“短绻不绔”,不系革带,很少使用带钩。因此,广西出现带钩的时代较晚。此龙首形玉带钩,工艺精美,是中原文化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重要物证之一。

“淮南起照”铭十二生肖纹铜镜          

隋(581—618年)

1977年钦州市久隆双墩5号墓出土

面径24.6厘米、厚0.8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淮南起照”铭十二生肖纹铜镜

铜镜作为古代人梳妆照容的工具,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精美艺术品。铜镜的纹饰种类繁多,往往反映着当时的时代艺术特征。

铜镜外圈中的龙生肖

此铜镜背内圈浮雕青龙、白虎、麒麟等瑞兽,外圈饰十二生肖纹。十二生肖纹是隋代初唐铜镜的流行纹饰,延续了北朝铜镜的传统。与之相似的铜镜在陕西、河南等地同时期的墓葬中均有出土。

龙形银饰件                            

宋(960—1279年)

1934年兴安县宝塔寺地宫出土

长11.4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龙形银饰件

从宋代开始,龙的形象被定性为“三停九似”。“三停”是指画龙时,龙首至前肢、前肢至腰、尾三部分长度相等。“九似”指龙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这件宋代龙形银饰件采用了裁剪和錾刻工艺制成。錾刻是利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的延展性兴起的一门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唐宋时期是錾刻工艺发展的黄金阶段,工艺日臻成熟。当时仅是单纯錾刻工艺所用的工具,便多达数百种。(南宁云—南宁晚报  记者 陈蕾/文 宋延康/图)


编辑:李慧婷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汤洁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