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后浪”站C位丨星空的奥秘

  • 2024-05-03 21:22
  • 新华社
  • 张格、谢奔、周勉

海报设计:聂毅

新华社长沙5月3日电(记者 张格、谢奔、周勉)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归还共享单车时,明明在停车区域内,却被系统误判;和好友共享实时位置时,定位图标飘忽不定;等网约车时,发现人等不到车、车找不到人……

这些窘境,往往是由于定位精度不够所致。

如何让更精准的定位服务在更多场景得到应用?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究领域,来自湖南省测绘科技研究所的“90后”副总工程师叶飞,正致力于北斗时空基准与增强服务体系基础理论及其高精度定位应用研究,让北斗能得到更广泛利用。

4月29日,叶飞在单位研制模型算法。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时间与空间,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从抬头望星、观测天象到推算历法,从司南到罗盘……亘古亘今,人类一直在探索获取时间和位置的最佳方式。

“北斗星,自古为中华民族定方向、辨四季、定时辰。以‘北斗’命名的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回答的就是‘何时’与‘何地’这两个问题,能为人类提供时空基准与定位服务。”叶飞说。

曾在乡间漫漫星河中,寻找星辰的少年,如今已成为星空的守护者。十多年来,叶飞跟随导师团队参与了北斗二号系统建设,全程参与了北斗三号的监测评估,如今已独立带领团队承担相关课题研究。

4月29日,叶飞(右)与同事在户外进行测试工作。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技术应脱下‘高冷神秘’的外衣,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融入各行各业。”叶飞说,现有技术或依赖高成本的精密轨道,或对并发用户数量有严格限制,这些方面严重制约“北斗”的规模化应用。

“举个例子,使用传统技术提供精密定位服务时,需要终端发送概略位置给服务器,服务器再将修正后的精准定位发给终端。”叶飞说,这种双向通讯对服务器容量有着很高要求,使用的人越多、成本越高,越制约其规模化发展。

叶飞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模型算法研究与技术攻关和终端研制,推动高精度北斗定位在更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北斗之父’孙家栋院士对北斗系统提出‘天上好用,地上用好’的期待,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我的工作是努力解析星空的奥秘,助力‘地上用好’。”叶飞说。

从智能驾驶到通用航空,从精准农业到智慧城市。在叶飞的畅想中,随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实现新突破,北斗系统的应用前景潜力无限,将成为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一把利剑。

“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的道路上,实验结果和预期有落差是家常便饭。”叶飞说,“科研之路本没有一帆风顺,或许会像北斗星排列那样曲折蜿蜒,但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就是要不怕困难、敢于挑战!”

(作者:张格、谢奔、周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