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非遗游南宁 | Q弹爽滑的“虫”,粉了!

你吃过南宁粉虫吗?

一种两头尖、中间圆

形似虫子的传统小吃

近日

《非遗里的中国》广西篇

在CCTV-1黄金档播出

节目里就提到了这一美食

《非遗里的中国》广西篇精彩回顾↑↑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新媒体中心

特别策划推出《跟着非遗游南宁》系列报道

今天,小编带你了解一下

南宁粉虫的故事

在南宁水街

藏着许多人难以割舍的回忆

粉虫与水街相生相伴

历经沧桑而历久弥新

见证了城市发展变迁


南宁人天天都要吃的“虫”

真的“嘎嘎好吃”

粉虫始于清末民初,原为南宁邕江疍家和民间节庆祭祀的传统食品,是疍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南宁民间节庆的传统美食。有首民谣这样唱:“米虫搓开两头尖,中间藏宝千万年。有了螺丝有后代,代代齐齐祭祖先。”

粉虫取用浸透的籼米,磨成米浆,过滤成湿粉团,煮至半熟后,揉成软硬适中的粉团,然后反扣簸箕,在簸箕上搓出形状如虫子的粉虫。两头细中间粗,和食指一般长短。如要祭祀送礼等需要,便加入与五色糯米饭相同的红、黄、绿原生态色液等。这样做出来的粉虫五颜六色,有养生保健功能,更有食欲更诱人。

在南宁,粉虫有很多做法和吃法,可以配上猪肉、牛肉或杂烩成炒粉虫,也可以做成粉虫汤。但最受欢迎、最经典的还属老友炒粉虫,夹杂酸辣鲜香的老友味,同时又保留粉虫原有米香,软糯爽滑。

在水街,黄阿婆就是粉虫响当当的“金字招牌”。黄阿婆祖母黄金凤一家是邕江的“渡人”,在江上售卖粉虫等食品以补贴家用。当时两分钱一碟的粉虫,如今成为南宁当地有名的美食。

“我们开了近70年,我是第四代传承人,每天都要手搓,一天大概300斤,因为只有靠这双手的力度和温度,才能搓出Q弹爽滑的口感,这是我们南宁的名小吃了,我要坚持搓下去,让每一个来店里的食客,都留下南宁美食记忆。”黄阿婆粉虫第四代传承人周丽娜说道。

这样一种用巧手支撑的美味,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融入了无数人的日常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编辑:李慧婷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庞博 汤洁葵

(作者:黄登、陈艳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