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德翻阅《南宁市邕江防洪大堤志》。 记者 叶子榕 摄
在邕城大地这幅壮阔的画卷中,水,是灵动的笔触。
这是一条河的使命: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如同一条碧绿的绸带飘在南宁腰间,滋养了这片土地,见证着南宁从古至今的沧桑巨变和辉煌历程。这条河,便是南宁的母亲河——邕江。
这是一方人的使命:逐水而居,择河而栖,滔滔不绝的邕江,两岸写满了南宁和南宁人民的故事。为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一代又一代南宁水利工作者前赴后继,用青春汗水和毕生心血书写了现代版“大禹治水”新传奇。
1949年出生、今年75岁的张景德是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原南宁市邕江防洪大堤修建管理处(今南宁市邕江防洪排涝工程管理中心)退休职工、高级工程师。作为邕江防洪大堤的建设者、邕江巨变的见证者,如今已退休在家的他依旧时刻牵挂着邕江这一江清水。
今年9月12日,郁江南宁水文站出现76.28米的洪峰水位,超警戒水位3.28米,为2001年以来最大洪水。那几日,听闻洪水来袭,年迈的张景德毅然前往曾经工作奋斗多年的竹排冲防洪闸、大坑口防洪闸等地,查看洪水过境南宁的情况。
“虽然这次洪水来势汹汹,但是我们的邕江防洪大堤将其挡住了。”9月26日,记者来到张景德的住所采访时,他说,“邕江防洪大堤是一座造福人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这份淡定来自于几十年来邕江防洪体系的不断建设完善。”张景德捧出一本厚厚的《南宁市邕江防洪大堤志》,右手指向百余米外的邕江,眼神中流露出从容。
水和人类、河流与城市是一个经久的话题。从这次洪水谈起,张景德不自觉地打开了话匣子。
“南宁自古洪灾频繁,修建防洪大堤是南宁人的夙愿。”张景德说,曾经的邕江沿岸滩涂杂草丛生,更让人民群众担忧的是,邕江隔些年就会“发怒”,洪水曾给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1968年,南宁遭受解放以来第一次大洪灾,损失惨重,人民的建堤愿望更加迫切;1971年9月,南宁市委、市政府作出修建邕江防洪大堤的决定;1972年1月,邕江防洪大堤正式开工建设。
自此,全市党政军民积极响应号召,满腔热情投入建堤的义务劳动中,广大军民艰苦卓绝,顶风雨、冒寒暑,肩挑人抬,邕江两岸建设场景热火朝天,唱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战歌。
“整整30年!30年的接续艰苦奋战,南宁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建成了长达40公里的堤防,打下了邕江防洪大堤的良好基础。”张景德回忆道。
2001年7月,邕江遭遇大洪水,水位达77.42米,超过警戒水位5.42米,邕江浊浪滔天,大堤面临建堤以来最严峻考验。全市军民奋起抗洪抢险,邕江防洪大堤岿然不动,只有洪水顺流东去。
洪水中,全市人民坚守抗洪一线10多天,张景德见证了数十万军民齐心保卫家园的震撼场景。此后,他组织编写了《南宁市邕江防洪大堤志》,记录下这条“英雄之堤”的建设历程,致敬投身邕江防洪大堤建设的每一位建设者。
为根治水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南宁市进行了连续的大投入、大建设和科学治水。目前,通过堤库结合、滞洪削峰,利用百色水利枢纽、老口航运枢纽联合调度,南宁市城区防洪标准已达到200年一遇。
进入新时代,南宁对治水兴水的认识在不断提升,跳出邕江治邕江,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持之以恒抓好邕江生态环境建设。经过多年的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江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百里秀美邕江”全面呈现。
邕江巨变,始于治水,成于造福百姓。邕江的嬗变过程足见南宁治水兴水的思路、能力、水平。
“邕江的变化真的太大了,这是‘人水和谐’的水利传奇!”站在邕江防洪大堤上,张景德的自豪感溢于言表:重返大堤,登高远眺,两岸美景尽收眼底,邕江防洪大堤恰似两条巨龙雄踞在邕江两岸,江水静静流淌,堤路上车行如流,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记者 郭少东)
编辑:汪峰屹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庞博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南宁云账号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