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罗宁 通讯员 管少华)“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共享科普资源,创设科技特色课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组织竞赛活动培养科技后备人才……近年来,广西南宁市邕宁区各中小学在教育教学中强化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激发学生科技意识和创新潜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持续推动邕宁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科+”激发学习兴趣
在邕宁区蒲庙镇良信小学的科技课堂上,六年级二班的李乃果尔同学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的手绘科幻画:“这台田间助手不仅可以通过激光扫射害虫,还能给植物浇水,并通过照明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而在她身后,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科幻画装饰着整面科技教室的展墙,新奇有趣的森林灭火机、可以传送位置的宇宙家园……同学们用稚嫩的笔触、大胆的想象,将科学知识和创新想法融于艺术创作中,带大家走进天马行空的世界。据了解,科幻画是该校将科技知识普及与学科融合从而提高科普教育实效的方式之一。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将科技活动、美术、信息、音乐等课程与科技教育结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邕宁区蒲庙镇良信小学老师李建松介绍道,“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在轻松玩乐的同时感受科学的魅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进一步激励他们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该校老师利用科技活动课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小实验和科技小论文写作活动,通过美术课和信息课引导学生进行手绘科幻画和电脑科幻画的创作,在音乐课和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指导学生进行科普剧的演练,营造了浓厚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开展科学实践
“橡筋缠绕80到100圈,一只手扶好螺旋桨,另一只手捏住重心位置,举过头顶,松开螺旋桨,然后轻轻地把飞机推出去。”在龙岗北小学的科技创新课程上,航模班的同学们手持自己拼装好的橡筋动力飞机模型乖巧地排起长队,按科技老师的指引,绕圈、调整、试飞。“哇!我的飞机飞起来啦!”一架架飞机模型飞向天空,同学们的惊叹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邕宁区龙岗北小学科技老师正在指导同学们试飞航模。管少华 摄
走进学校的科技展厅,学生们创作的各式发明创造、模型、科幻画等作品映入眼帘,一个个精致灵巧,趣味十足。“我最喜欢建筑模型的课程,我自己动手制作的建筑模型代表学校参加南宁市的建模比赛还获了奖呢!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六年级一班的刘永程同学开心地说。
科技教育是邕宁区龙岗北小学的办学特色,该校着力开发校本“科技阅读课程”“科技创新课程”“科技实践课程”“科技环保课程”“科技体艺课程”等,让科学文化知识渗透进劳动、阅读、社团课程等方方面面,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学校科技教育的全过程。学校现有8名专职科技辅导员和24名科技教师,为校本科技创新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开展提供重要的师资保障。
“本学期我们继续面向孩子们开设科学实践基础和航空模型特训两个课程,以学生学习兴趣、年龄和特长作为分班依据,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科技魅力。”该校课程管理中心副主任檀晓雯说道,科技校本课程的开展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实践和体验机会,并在参与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科学素养。
“比赛+”培养创新思维
每周二、周四下午是邕宁区朝阳中学2011班学生杨胡杨一周中最期待的时刻,作为科技兴趣小组的一员,他可以尽情发挥创意,进行发明创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培养热爱科学,热衷于探索未知的学生,朝阳中学开设社会实践课程,成立科技兴趣小组,每学期开放招收对科技感兴趣的同学,杨茂武老师等60名科技辅导员担当“智囊团”,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邕宁区朝阳中学开展“变废为宝小发明”科技创作活动。学校供图
与此同时,该校借助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小发明大赛等竞赛活动平台,选拔优秀学生参赛,以赛促学,通过竞赛激发创新思维,强化专业技能。“用软控制线代替了千斤顶原来的操纵杆,更加安全方便。”杨胡杨研究制作的小发明《线控千斤顶》经过老师的指导改进后,在比赛中荣获广西级一等奖。
“我在小组里负责机翼部分的制作,需要不断调整位置让水火箭飞得更高。”谈起去年参加南宁市第二届青少年科技运动会的情形,2011班李品毅同学历历在目,现场比赛不仅考验选手的科技素质和动手能力,对团队间的沟通协调也是一种磨炼。经过小组三人的精心设计和耐心调试,其作品脱颖而出,取得南宁市初中组水火箭比高项目的第一名,并代表南宁市参加自治区级的比赛。
一系列的科技活动、科学竞赛,让同学们创新意识、逻辑推理、团结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极具挑战的竞赛项目激发了同学们求知欲和探索欲。2022年,邕宁区朝阳中学被评为南宁市“科技教育创新优秀学校”。
“近期,邕宁区有六个项目代表南宁市参加第七届广西青少年科技运动会,其中‘鸡蛋’撞地球项目荣获一等奖。”邕宁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邕宁区围绕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数字资源规模化应用、“三个课堂”应用等项目,确保科技教育在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并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卢超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