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庆区:袅袅最美是乡音 悠悠嘹啰传新声

悠悠嘹啰情,山歌代代传。从口口相传的民间歌谣到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岁月变迁,“良庆壮族嘹啰山歌”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如何使其传唱得更响亮更动听更久远?为此,记者采访了嘹啰山歌资深歌手、嘹啰山歌传承学校以及非遗领域的相关部门和专家等。

非遗传承人嘹啰山歌歌手班继联(中)与学生们一起排练。    记者 陈麒元 摄

●渊源

山歌融入百姓生活

“依山傍水好村庄,鸟语花香似画廊。鲤跳鸡鸣牛唱和,唱金银满岭果芬芳……”2月21日上午,在良庆区南晓镇派双村派双坡癸卯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民俗文化活动上,身穿民族服饰的嘹啰山歌手唱起悠扬的山歌,将热烈的节日氛围推向高潮。

嘹啰山歌是流传于南宁市良庆区、邕宁区等地的一种壮族歌谣,是壮族民众“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的民间艺术形式,山歌内容丰富,主要表达爱情、亲情、友情等思想内容。在当地壮话中,嘹啰山歌叫“加”,其曲调主要有“加喏”(即嘹啰)“加曲巧”“加衣嗳”“加特”“加华乐”等。

“嘹啰山歌以‘嘹啰’开唱,曲调优美。我家祖祖辈辈都会唱山歌、爱唱山歌。每到壮族传统节日及婚嫁、生日寿宴等活动,唱嘹啰山歌更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嘹啰山歌资深歌手、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香火球的代表性传承人班继联是土生土长的南晓人,他告诉记者,嘹啰山歌已经深深融入了当地壮族百姓的生活。

良庆区那陈镇邕乐村美悟坡是壮族嘹啰山歌的主要发源地,80多岁的梁尚全是当地嘹啰山歌、唱家堂、哭嫁歌等传统文艺的传承人。他组建了美悟山歌文艺队,还和村民编写了《悠悠嘹啰情》一书,介绍嘹啰山歌创作的基本原理,从嫁娶婚丧到村规民约、文明乡风,再到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首首嘹啰山歌记录在册,满载壮乡风土人情。

●传承

古韵新唱守住民族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嘹啰山歌的传承存在“断层”风险。“嘹啰山歌是一种即兴演唱,基本靠口口相传,以前家家户户都唱山歌。现在唱山歌的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学唱山歌甚至会讲壮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班继联说。

梁尚全有着同样感受:“目前山歌队成员最小的都60多岁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脱离了山歌文化环境的影响。”

如何让古老山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嘹啰山歌项目传承学校,良庆区南晓镇中心学校探索出了一条嘹啰山歌进校园的壮乡文化育人之路:专门邀请民间山歌艺术家班继联、壮文作家钟希增为学生讲解嘹啰山歌的历史渊源和唱腔唱法,成立晓莺艺术团,编唱嘹啰山歌,将嘹啰山歌、香火球等非遗项目融入课堂教学和教师教学培训中,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唱嘹啰山歌、爱上壮乡文化。

“呗(哈)侬(嘿),客到我村真高兴(咧)。心中情义比糖甜,唱首高歌来迎客,呗侬(嘿),我唱过去,你来和(啰)……”刚走近南晓镇中心学校的排练室,就听到一声声悠扬动听的山歌。该校校长石国宪告诉记者,这是学校老师和民间山歌艺术家新编写的《南晓嘹啰迎客歌》,孩子们正用热情歌声欢迎记者的到来。

今年11岁的蒙雪莲是晓莺艺术团的一员,经常和老师同学们参加各类比赛和演出。“学校开设的壮族非遗课非常有趣,通过课程我不仅学会了唱山歌,还和老师同学们到广西文化艺术中心演出,让更多人了解壮族文化。”蒙雪莲笑着说。

“壮族文化需要青少年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留根。”石国宪表示,学校正与南宁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高校联合,邀请专家传授专业的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等理论知识,进一步丰富嘹啰山歌的表现形式、内涵,让嘹啰山歌不仅走进校园,还走上更大的舞台。

民间山歌艺术家班继联也做了很多尝试,“不久前,在大树生活节上,我和一些乐队合作演唱嘹啰山歌,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他告诉记者,既要留住嘹啰山歌的“根”、守住民族之魂,又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去创作,让它以年轻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去传承创新、焕发活力,这也是大家努力的方向。

在良庆区南晓镇派双村派双坡癸卯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民俗文化活动上,身穿民族服饰的本地嘹啰山歌手唱起悠扬的山歌,将热烈的节日氛围推向高潮。 (莫嫦俏 摄)

●思考

努力拓展“非遗”生存空间

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嘹啰山歌遇到的传承难题,是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同面临的。

“嘹啰山歌是一种即兴的口头诗歌创作和演唱活动,遵循定调不定词的规律,要求创作者具有母语思维能力。它既是文学活动,也是娱乐方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它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陆晓芹认为,文化总在不断适应社会,社会在发展,文化也在变迁。“非遗”保护不是让它一成不变,而是要努力拓展其生存空间,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对于如何传承保护嘹啰山歌,陆晓芹表示,一方面可以在加强母语传承的基础上持续保持即兴对唱的形式,另一方面可对其演唱形式、内容、曲调等进行适度再创作,使其音乐表现力更强,内容更丰富,更好地反映当下,从而被更多人接受与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态的文化基因’。目前,南宁市共有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00多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5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9项。”南宁市非遗保护中心非遗部部长陈晓钰介绍,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行县级、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逐级申报制度,今后将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不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以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保护为重点,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水平。

良庆区文化馆馆长周思羽表示,作为中国嘹啰山歌之乡,良庆区持续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打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展出良庆壮族嘹啰山歌、毬丝等极具特色的非遗项目10余件(项),实现“沉浸式”观赏,体验非遗魅力,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和潮流元素融合。“今年我们将继续探寻、挖掘、整理、盘活非遗、民俗文化资源,创新性保护传承,积极申报非遗传承人,塑造良庆非遗文化新形象,让嘹啰山歌越唱越响亮。”周思羽说。(记者 韦静 通讯员 何璇)

(作者:韦静 何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