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璀璨的明珠,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在中华传统文化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明珠”洒落遍地、熠熠生辉:广西宾阳炮龙节展示了“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热闹喧腾、台州刺绣水粉画的梦幻灵动让人叹为观止、百年茂腔用独有的腔调吟诵着朴实无华的故事……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片热土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出了许多带着鲜明民族文化的特色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淀着历史记忆、镌刻着文化根脉,也凝聚着一座城市独特的个性和品格,对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更是要“走出一条具备自己特色的道路”,比如,将非遗文化带进校园,将创意设计、传统手艺与非遗文化相融合,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让非遗魅力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全面强化非遗品牌打造和产业延伸,积极推动“非遗+旅游”“非遗+扶贫”“非遗+体育”“非遗+餐饮”等工作,推动非遗与各个业态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让非遗在新时代中不断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
可以说,传承是解决非遗问题的关键所在。非遗来源于生活,也发展和繁荣于生活,我们要以“非遗保护依靠人民、保护成果惠益人民”为导向,推陈出新、守正创新、与时俱进、薪火相传,持续做大做强非遗品牌,进一步延伸非遗产业链,将非遗文化保护传承融入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中,真正做到让非遗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力争打造出更多让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文化精品,在新时代谱写更加生动的文化传承发展新篇章。(宁实平)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