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地摊小店发展与城市治理的共赢,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在优化“放、管、服”上下功夫,善治善管,真正让地摊与小店经济活下来、火起来,让欢歌笑语与流光溢彩辉映,让醉人烟火味与喧嚣叫卖声交织,让美丽城市与活力摊店共生共融!
1月12日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会在南宁召开。自治区主席蓝天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发展,推行柔性监管服务,支持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活下来、火起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赢得各方点赞。
在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的当下,宽政就能宽心。柔性化的监管服务,不会减损一座城市的文明色彩,反而会与群众期许和市场需求更加契合。如何把柔性监管服务落实好,在河池文明城市创建的“指挥棒”下留下城市马路的“烟火气”,既倡导文明有序又保障经济活力,是对政府治理水平的一次能力测试,也是对城市文明的更高要求。要实现地摊小店发展与城市治理的共赢,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在优化“放、管、服”上下功夫,善治善管,真正让地摊与小店经济活下来、火起来,健康融入城市机体。
“柔监管”需要把握好“放”与“管”的分寸,确保有序放、有效管。地摊与小店是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放开”地摊和小店经济,能够做大城市就业的“蓄水池”,也能有效刺激消费和经济,是“疫情过后,民生为要”的最好诠释。但放不是放任不管,任其“野蛮生长”,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放”与“管”之间寻找最合适的平衡点。要因城施策、因地制宜,从自身城市特点和居民消费习惯出发,充分考虑到地摊和小店的实际情况,规划好路段时段,限定好准入行业和范围,探索出适合本城本地的路径。要敢于给自己“添麻烦”,该放的放开,该管的要管好,对于噪声污染、清洁卫生、食品安全等可能存在的问题,用精细化接地气的管理,让一摊一店的“烟火气”更为有序,用治理的善政释放出政策的善意。
“柔监管”需要处理好“情”与“法”的矛盾,既保法律尊严,也含人情温度。在某种意义上,监管工作不仅要注重依法依规,还要主动适应市场实际,与时俱进,在严格执法的“霹雳手段”之外,也要有“菩萨心肠”。要做好柔性监管的顶层设计,厘清各类违法行为的界限,健全“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工作机制,公布免罚轻罚清单,变“裁量有自由”为“清单见所有”,让基层柔性执法有据可依,让小商户小摊贩吃下定心丸。要做好柔性执法的制度保障,不能以“服务大局”为名干预执法,一味地追求“宽松”,而要为基层设立柔性执法的保护线,探索设立“执法包容期”,对性质轻尚未产生危害的行为给予容错纠错的机会,卸下基层管理者害怕追责执法“宽软”的思想负担。只有打通柔性监管的“任督二脉”,才能向市场释放宽松政策支持的信号。
“柔监管”需要理顺好“管”与“服”的关系,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我们不能把监管与服务对立起来,不能把监管与发展对立起来,不能把监管与维护百姓利益对立起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对地摊和小店业主,在适度有效约束的同时,相关部门不妨多些帮扶举措,多做教育引导与行业培训,多做好水电配套和垃圾清运,多减免房屋租金和税费征收,多听听业主的“抱怨”和建议,在不违背法治原则的情况下,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因点施策、因时施策。地方主政领导也要多到市井中去看一看、瞧一瞧、尝一尝、溜一溜,对小摊小店遇到的经营难题及时组织研究解决方案,为其守法文明营业添一把手、助一把力。
小摊小店也有“大乾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恪守为民之责,厚植百姓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积极作为,善作善成,盘活推动“地摊经济、小店经济”,充分发挥其在保民生、稳就业、促消费中的综合功能,让欢歌笑语与流光溢彩辉映,让醉人烟火味与喧嚣叫卖声交织,让美丽城市与活力摊店共生共融!(陈俊同)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