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八桂非遗丨一锤一錾显匠心 南宁市兴宁区金狮巷传统打金技艺

“三街两巷”是南宁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市中心最热闹的“兴宁商圈”。“邕城地标,岭南风韵”“金狮古巷,雅韵流香”“千年古城,百年商埠”……这里是南宁的城市人文会客厅,承载着“老南宁”的记忆。

“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飞檐花格窗。”7月3日下午,记者走进体味古今交织韵味的金狮巷,循着金属器具叮叮当当的打磨声,入选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金狮巷打金传统技艺”随之展现在眼前:

五六个打金铺档口的操作台上,都摆放着剪刀、锉刀、砧子、榔头、吹筒、锤子、钳子、模具等各类工具。闪耀的黄金白银,经过化金水、铸毛坯、打叶出条、压大形、上胶版、錾花、焊接、抛光、喷砂等十几道手工工序,在打金匠人们的手中慢慢蜕变成有意义、有温度、有灵气的首饰。

“打金靠的是眼力和手力,也是耐力。虽然基本的技艺只需一个月左右就能掌握,但要学深学实,熟练掌握金银制作錾花、焊接、抛光等工序,则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入行25年的打金匠人李贵荣介绍说,南宁人素有穿金戴银的习俗,大明山周边的武鸣、上林等地盛产黄金,为金银首饰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上世纪初,成色好、技艺精的南宁金银首饰产品广受欢迎,甚至销往粤港等地。“老南宁”讲究娶媳妇嫁闺女,或是家里添丁生娃,都要到金狮巷托付手工精湛的工匠铸造金手镯、戒指、手链、长命锁等饰品,以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入行25年的李贵荣在金狮巷内的档口打金。 覃海明 摄

当天,市民黄女士找到李贵荣的打金铺,要打一个手镯。李贵荣先将金块放到坩埚里熔化成金水,然后把金水倒入模具制成坯,再用锤子反复敲打使金手镯呈现轮廓。通过几十次的淬火、打磨、锤揲,直至每一处都平整均匀。最后的抛光处理,只见李贵荣握紧玛瑙刀,细致地在手镯上来回进行摩擦,金手镯越来越显露出金光闪闪,平整光滑如浑然天成。

繁多的工具、繁复的技艺,每一步都是对耐心和手艺的考验,每一个细节都要投入十分的专注。“这是一个慢工活,打手镯算是比较简单的,但也需要花上两个多小时。”李贵荣说。

制作完成后,李贵荣把剩余的金粉收集起来炼成一粒小金珠,与金手镯一起称重。他告诉黄女士:“你拿来的金块是40.8克重,加工后手镯加金珠是40.6克。”

“在现场目睹金块变成金手镯的全过程,很有仪式感。手工制作的产品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这个款式我喜欢很久了,居然可以打出来,损耗也低,我非常满意。”黄女士高兴地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伴随着打金人的敲打声,金狮巷打金传统技艺历经漫长的岁月浸染仍在传承。记者了解到,兴宁区正积极探索开展金狮巷传统打金技艺保护措施,不断拓宽金狮巷打金技艺发展道路。今年6月,兴宁区“金狮巷传统打金技艺”传承基地在南宁市人民路东段小学挂牌成立。学校向李贵荣颁发了聘书,学生们向他行拜师礼。在李贵荣手把手教授指导下,学生们亲身参与、动手实践,体验非遗的乐趣与韵味。

南宁市人民路东段小学成立“金狮巷传统打金技艺”传承基地。 兴宁区教育局供图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锻造金银首饰这一门古老的手艺,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金银首饰的意象。学生们通过学习这门集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的手艺,可以在敲打中领悟打金师傅甘之如饴、精益求精的匠心追求,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美。”人民路东段小学美术教师李炎说,学校将开展“传奇打金”非遗项目实践性校本课程体系,每周开设两次兴趣班,在3-6年级的学生中进行阶梯式非遗普及,逐步建立集展示、传承、体验、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人才培育机制。

李贵荣手把手教授学生打金技艺。 兴宁区教育局供图

(作者:覃海明 侯呈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