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概况
青秀区长塘镇在南宁市半小时经济圈范围内,全镇辖7个行政村、1个社区。长塘镇地理位置优越,邕江穿境而过,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稻作文化底蕴深厚。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该镇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地理优势,抢抓政策机遇,聚焦农业特色化,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特色产品
长塘大米、长塘葡萄、长塘甜瓜
镇长感言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长塘镇将提升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健全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在高标准建设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的同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做足“土特产”文章,持续壮大高品质特色瓜果优势产业,进一步打响长塘甜瓜等品牌知名度,让农产品出村进城、农民就业增收,不断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乡村产业联农带农成效更显著。
——长塘镇镇长杨其识
“护田”有方 “增田”有道
立秋过后,在位于青秀区长塘镇的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千亩沃野上,刚播种完毕的晚稻秧苗正茁壮成长;大雨洗礼后的天空清透湛蓝,成群的白鹭飞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七山一水两分田”是长塘镇土地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该镇农村耕地分散、生产效率低、产业规模小等问题制约着乡村产业发展。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当地党委、政府狠下决心,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短板”土地焕发新活力。
在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里,农民正在驾驶机械化设备来回穿梭翻耕土地。南宁日报记者黄红锦 摄
长塘镇围绕“护田”加强耕地保护,围绕“增田”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旱地改水田”“小田并大田”“坡地变平地”的措施实现“荒地变良田”。此外,还在天堂村规划建设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打造集高标准农田、稻田观光、康养旅游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水稻产业示范引领区。
“2022年2月,长塘镇提出在天堂村开展‘地平整、户连片、路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被政府采纳并交由相关部门推动实施,经过这一年多的发展,变成了现在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内连片成块的水稻景象。”长塘镇天堂村党总支部书记告诉记者,重新规划后的农田产量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多了。
调配农药、放置水泵、预设播撒区域……近日,在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内,伴随着急速的“嗡嗡”声,一架无人机在葱郁的稻田上空来回穿梭,旋翼下巨大的气流推动农药雾流均匀散开、精准喷洒。
这番科技感满满的机械化作业,让天堂村村民李元瑞特别感慨:“小田变大田,是过去好几代人都不敢想的事情。这种机械化操作的场面过去也从没见过。”
该园内的稻田里还安装了智能检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水稻的温度、湿度、虫害等数据,大大地减少了人力成本。对外销售的大米外包装上还贴有溯源码,以便消费者对其“前世今生”进行溯源。
目前,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小田并大田、坡地变平地”已完成2000亩,三期开发完成后,种植面积将达到3000亩,并通过全面推广机械化生产和无公害水稻种植,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守好粮食安全底线。
接下来,长塘镇将全面统筹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内山、水、林、田、湖、村庄一体化建设,围绕“稻文化”主题,奋力打造广西都市近郊田园小镇,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瓜果飘香产业旺 “甜蜜经济”强振兴
8月18日中午,雨后初晴,阳光四溢。
走进青秀区长塘镇定西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整齐划一的楼房、宽阔的道路平坦如砥、新型的路灯树立两旁。村道边处处都栽种有果树,百香果、黄皮果、葡萄、龙眼……房前屋后果味飘香,甜瓜、香瓜、西瓜……设施大棚瓜果满枝,村民出门见绿树,抬头见瓜果。
长塘镇不断扩大葡萄产业规模,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致富路。图为南宁市香提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大棚。南宁日报记者叶子榕 摄
在长塘镇定西村楞仲坡,南宁市香提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有旗笑呵呵地盘算着今年的收成:“280亩葡萄,少说也能有200多万元收入。”
黄有旗是长塘镇当地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大户。2003年,他带着丰富种植经验来到长塘镇——经过多次试种发现,这里水土条件和气候条件优良,葡萄可以达到一年两熟,种植葡萄很有优势。于是,他开始扎根于此,并探索组建农业合作社,号召村民种葡萄。
2012年,南宁市香提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作为该合作社负责人的黄有旗信心更足了。他专心搞种植、教技术,带动当地超过100户农户种植葡萄,成了有名的“葡萄大户”。
葡萄的丰收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这些年来,合作社着力提升现代化种植技术,畅通销售渠道,带动群众共同发展特色农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看着村民通过种植葡萄日子越过越滋润,我们也打心眼里高兴。”黄有旗说。
小葡萄“串”起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如今,长塘镇通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扩大葡萄产业规模,让越来越多农民走上致富路。2023年,全镇葡萄种植规模达1800余亩,主要种植巨峰、夏黑、阳光玫瑰、蜜光、春光等葡萄品种。
据了解,为引导传统瓜果种植模式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转型升级,长塘镇采取“一个企业一专班”的措施,成功引进大棚设施建设、育苗育种等企业落户长塘,服务企业流转土地近5000亩,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不仅让农户有稳定的租金收入,还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务工。此外,长塘镇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提供技术支持、拓展销售渠道、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等举措,鼓励和引导农户发展瓜果种植。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