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们在仅存的五塘耕读大学校舍前合影 记者刘增璇 摄
南宁云—南宁晚报讯(记者刘增璇 实习生黄丽萍 通讯员侯呈志 )3月23日,在兴宁区五塘镇南宁市第四十五中学北校区(原五塘耕读大学校舍旁),一场温暖的爱心慈善捐赠活动在学校里举行。
慈善捐款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当天,兴宁区五塘镇举行南宁市慈善总会五塘镇乡村振兴发展慈善基金“保护文物分享爱心共享未来”博物馆(筹建)慈善捐赠活动。活动现场宣读了慈善活动和文物档案征集倡议,五塘耕读大学师生代表、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代表等上台发言,呼吁更多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共同传递爱的力量,捐赠更多有关农耕文明遗产、五塘耕读大学和知青文化的珍贵档案,为传承历史文化贡献力量。
活动现场,企业家来了,原五塘耕读大学的校友来了,住在市第四十五中学附近的居民也闻讯而来……在学校操场上的捐款接收点,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捐献爱心,南宁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有序登记人们的爱心捐赠。活动还为捐赠嘉宾、捐赠企业颁发荣誉证书和荣誉牌匾。
不少人士表示,五塘耕读大学博物馆的建设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事业,能为正在筹建中的五塘耕读大学博物馆添砖加瓦,为耕读大学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一点贡献,感到非常有意义。
捐出老物件 校友助力博物馆建设
据介绍,五塘耕读大学成立于1965年1月,是当时根据国家实行全日制和半农半读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精神,在当时的邕宁县五塘区五塘公社(今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创办的。大学实行“半农半读”制度,学生农闲时来校集中学习,农忙时回到各自生产队,主要安排农业类课程。五塘耕读大学校旧址(校舍)位于现在南宁市第四十五中学北校区内,已被列入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23日当天,原五塘耕读大学的校友们除了捐款,他们中不少人还捐出了宝贵物件。“我是当年五塘耕读大学毕业的学生,为回报母校对我们的教育培养,我捐了毕业证书,其他学生也都捐了很多物件,大家积极性很高。”原五塘耕读大学学生刘达宁说。
同时,当天的活动还在五塘镇闹市区设了分会场,以“圩日捐”的形式开展农产品等爱心义卖活动。现场义卖所得全部捐赠给五塘镇乡村振兴发展慈善基金。经统计,截至当天13时,五塘镇乡村振兴发展慈善基金共接收到转账、扫码捐赠、现场现金捐赠的爱心款总计28万余元。
传承文化 博物馆有望年底前建成
历史文化需要传承,传承需要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在兴宁区五塘镇孕育出独特的“耕读五塘”文化。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兴宁区正在加快推进五塘耕读大学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据了解,目前五塘耕读大学博物馆筹建项目已经进入到了实质性的藏品收集阶段,已收集到55位当年的师生以及知青捐来的238件宝贵的历史资料,包括他们当时的校徽、学生证、毕业证、奖状,以及学校发布的期刊、教材等一系列资料。
“五塘耕读大学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它更是当年1300多名热血青年来到五塘,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工作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我们希望通过博物馆的筹建把当年的历史转化为现代文明学习的榜样,并且有机结合起来,拓展成一个重要的研学教育基地,打造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我们力争在今年底前完成博物馆的布展并亮相开馆。”兴宁区五塘镇副镇长赵勇说。
编辑:陈艳华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汤洁葵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