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李琴)5月21日,广西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在南宁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3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376.99万吨,位居全国第八、西部第一。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李琴 摄
据了解,2023年,全区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251.54亿元,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由2020年的50.7%提高到53.51%,全区海洋渔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3.7%。设施渔业发展卓有成效,累计建成陆基循环水养殖圆池2.13万个、规模排全国第一,桁架类大型养殖平台实现“零”的突破,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标准箱4190口。近江牡蛎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南美白对虾、金鲳鱼全国第二,罗非鱼全国第三,水产品稳产保供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广西现代渔业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产业价值链不断拓展,全区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从2018年的12.4∶26.5∶61.1调整为2023年的9.7∶27.6∶62.7,海洋第二产业比重逐步提升。推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园等11个临港产业园区建设。建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广西北部湾国际生鲜冷链园区并投入使用,具备生鲜食品年均20万吨储藏加工能力,填补了我国西南地区大型冷链物流基地的空白。培育了20个水产类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了一批“三江稻田鲤鱼”“钦州大蚝”“防城港金鲳鱼”等“桂字号”品牌,2021年“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广西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建成自治区级水产种质资源场20家,活体分库15个,收集保存特色种质资源7.13万个活体。建成国家和自治区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个、水产良种场35家;成功培育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罗非鱼“壮罗1号”、熊本牡蛎“华海1号”3个国审新品种,以及一批广西特色土著鱼类新品系。自主研发的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15项渔业技术列入广西农业主推技术。5个水产类科技小院获国家支持建设,新建一批教授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同时,广西全面贯彻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广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五大行动,累计创建60个国家级骨干基地、35个自治区级骨干基地,养殖尾水监测实现全覆盖。创建10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全区累计投入资金2.26亿元建设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造及投放人工鱼礁礁体43.84万空立方米,涉及海域总面积约16779公顷,人工鱼礁透水构筑物用海面积约6320公顷;在海洋牧场示范区及周边海域共放流各类海洋水生生物苗种24.95亿单位。在全国率先实行内陆水域全面禁渔制度,深入实施最严格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资源养护得到持续改善。
此外,广西渔业联农带农富农作用也非常显著。2023年广西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99元,超过广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3元。全区发展冬闲田养殖小龙虾面积约15万亩,小龙虾产量约3万吨,带动农户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冬闲田变为增收田。柳州螺蛳粉产业创造超30万个就业岗位,带动20多万农村人口人均增收近万元。
下一步,广西将加强规划引领,强化项目支撑、科技赋能,不断拓展养殖空间,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加快发展现代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为建设壮美广西贡献渔业力量。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李斯维
值班编审:庞博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南宁云账号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