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州市百合镇:传承非遗竹编之美 铺就乡村振兴之路

沿着绿树掩映的乡路走进横州市百合镇圩背村,常能看到不少老人或妇女坐在家门前的院子里忙着编织,大小不一的竹条在他们手上经过穿、扎、绕、锁等多个技法编织后,一个个精巧的竹篮、竹扇、竹篓等精巧实用的“竹制品”便做好了。

百合镇竹编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其中,圩背村从事竹编产业的村民最多、竹编制品最为出名。2011年,竹编制作技艺被纳入横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和发扬竹编传统技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百合镇高度重视竹编技艺的传承与竹编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产业带头人,鼓励身怀编织技艺的优秀青年回乡创业,以发展带动传承。

2016年,百合镇圩背村回乡青年潘焕干依托本村良好的基础条件,成立了广西好竹艺工艺科技有限公司,并搭乘网络电商的东风,开启了“网上接单”模式。接到订单后,潘焕干将单子分配到村民手中,并根据客户需求对参与制作的村民进行培训、指导与制品检验,确保产品符合市场需求。

起初,村民们制作的产品以竹帽、竹篮、竹篓等生活实用品为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需求逐渐多样化。广西好竹艺工艺科技有限公司根据市场新形势、新需求,对传统竹编产品进行创新,让竹编制品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用具,在家居装饰、商品包装、礼品定制等领域扮演了新角色,更受市场青睐,使竹编这项“老手艺”成为“新宠儿”。竹编制品的订单随之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竹编产业中来,目前公司每年的产值可达上百万元。

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小小竹编带动圩背村及周边300多个村民就业。其中,一些村民仅利用农闲时间进行手工编织,年收入也能达到五千元至几万元不等。周边村屯70多岁的村民陈阿公笑着说:“我有空的时候就做竹编,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手艺还比较熟,去年通过竹编一共得了一万九千多块钱。像这样在家就能做的工作,我们老人家和带孩子的妇女都能做,不用外出打工就可以增加家庭收入,很高兴!”

2023年,潘焕干被评为横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他表示:“我们家世代都做竹编,编织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到我这辈已经有上百年了。很高兴能成为竹编技艺的传承人,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让竹编适应当下经济社会的需要,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到竹编产业中来,通过传承竹编之美助力乡村振兴!”

传统竹编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艺,蕴含独特的文化艺术,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横州市百合镇将继续做好竹编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工作,建设非遗竹编传承展示基地,在设计、生产、研学、推广等方面下功夫,深入挖掘竹编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让竹编产业与乡村振兴进一步融合,推动非遗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杨洒)

(作者:杨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