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
文物讲述广西故事 见证民族团结进步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晚报讯(记者 陈蕾)今年6月8日是我国第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民宗委联合主办的“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公众见面。展览汇聚了来自全区30家文博单位的295件(套)文物,共同讲述民族团结进步的广西故事。
观众们观看展览,了解文物背后的广西故事。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自古以来,广西各族人民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愈开愈艳。
本次展览分为“共辟辽阔疆域”“共书悠久历史”“共创灿烂文化”“共育伟大民族精神”四大部分,以文物实物、图文展示、多媒体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展示广西各民族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诉说广西各民族与其他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彩故事。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与底蕴。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麦西介绍说,此次展览所展出的文物来自全区30家文博单位,其中有多件国家一级、二级文物,相信每一位观众都能够从展览中收获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据了解,“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将持续至今年10月,之后将赴梧州、柳州、桂林、玉林巡展。展览持续期间,广西民族博物馆还将结合展览陆续开展“籽籽同心绘家园”观众互动、“拾遗千年解谜案”博物馆实景剧本体验等活动,以新内容、新互动、新形式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让各族群众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精品文物推荐】
●“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铜印
宋代 南宁博物馆藏
北宋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五路,当时的“广南西路”便是如今“广西”的由来。广南西路驻节于桂州(今桂林市),于桂州、邕州(今南宁)设将率兵镇守。“驻泊”为军队驻扎之意,“兵马都监”为将官名称,“铜记”即为“铜印”别称。
这枚铜印出土于南宁邕江河畔,正面铸有篆体阳文“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十二字,背面右侧刻“庆历七年”,左侧刻“少府监铸”八字,应为宋王朝委任的“兵马都监”统率禁军驻守邕州的武官之印。这是广西首次发现的宋代铜官印,见证了广西第一次以独立的行政区出现在历史舞台。
●双羊形铜杖首
汉代 玉林市博物馆藏
汉代推行“以孝治天下”,皇帝赏赐高寿老人的手杖,以示尊老之礼。杖首在汉代多为手杖的装饰品,形象大部分为斑鸠。
双羊形铜杖首出土于广西玉林市兴业县龙安镇,造型别致、工艺精湛,形状为两只下跪的连体羊,寓意“羊有跪乳之恩”。这是目前我国出土杖首中唯一一件双羊造型的,是中原王朝对岭南地区政治文化影响的重要见证物。
●青花雉鸡牡丹纹梅瓶
明代 桂林博物馆藏
青花是我国传统的釉下彩瓷,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常用充满吉祥寓意的图案装饰在瓷器上,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明清时期,以青花瓷梅瓶为代表的景德镇瓷器大量输入广西,丰富了广西民众的物质生活。当时运送梅瓶主要靠水路,从景德镇经鄱阳湖、长江、洞庭湖、湘江,沿灵渠进入漓江后抵达桂林。
●龙启瑞“状元及第”鱼跃龙门纹镂空木匾
清代 桂北民俗博物馆藏
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实行的1300年间,受中原文化影响,广西学风兴隆,共产生了1125名进士,其中有10名状元。他们严以律己、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清代广西科举共出了4名状元,均为临桂(今桂林)人。其中,龙启瑞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便有“神童”称号,年仅11岁就考中秀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27岁的龙启瑞高中状元。他不仅学问精深,而且在诗、词、书、画各领域都有所建树,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汤洁葵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