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日,农历正月十一。广西人期待了3年的宾阳炮龙节正式回归,为全国人民呈现出一场热闹非凡的视听盛宴。
宾阳炮龙节是融合了汉、壮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项民间节庆活动,也是中华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2008年,宾阳炮龙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宾阳县炮龙协会牵头举办宾阳“民间舞炮龙活动”。现场鞭炮齐鸣,炮龙穿梭在大街小巷,在冲天火光巨响中翻腾起舞,叩头送福。全国各地的人民或在现场,或通过社交平台共同感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保护、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秉持赓续传统、修复生态的文化发展战略,在发掘保护、传承发展中,使诸多深藏于民间的“非遗”项目存续状态发生了积极变化,也使得越来越多年轻人自觉担起了“非遗”传播者的角色。在各网络平台上,年轻人用鲜活的、富有创造性的作品让非遗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如被网友们亲切称为“国风变装第一人”的朱铁雄用“特技+变装”的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唤醒了年轻人内心对传统文化的特殊情感;“上戏416女团”凭借京剧唱腔获赞超过2000万,让更多人感受到京剧这一国粹的魅力;北京“面人郎”传承人、郎佳子彧为蔡元培、朱自清、冼星海、邓稼先、屠呦呦、钟南山等人制作了生动的面人形象,与伟大的前辈们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考与对话。
“非遗”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通过它回望历史,创造当下。不可否认,近年来,通过广泛宣传,越来越多的“非遗”从鲜为人知到广为人知,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我们也期待,更多年轻人愿意走近“非遗”,共同讲好属于我们的文化故事。(宁实平)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