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明节的临近,市场上除了传统的祭祀用品外,琳琅满目的“新潮”祭品可谓非常夺人眼球。不仅“吃穿住行”一步到位,紧跟潮流的“奢侈品”祭品更是包罗万象,如“冥府版”的豪车、豪宅、奢华首饰、大品牌祭品……可以说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商家做不到的。
对于祭祀用品逐渐转为时髦化用品的现象,有网友认为,这是大家是想与逝者分享现今的美好生活,无需大惊小怪。但笔者认为,祭祀先人,要注意掌握一个度,不能将错误的“拜金主义”、“攀比”的价值观带到其中。
“花式祭品”没有花的美丽,只有畸形的丑陋;没有花的芬芳,只有资本的铜臭。没有市场价值规律,只有虚荣浮躁的逐利。“花式祭品”折射的祭扫陋习,是对传统习俗的误读,是错误的“拜金主义”、“攀比”的价值观,更是对逝者的亵渎。因为,每一个逝者都不会期盼后人如此奢侈、豪华、浪费。
“花式祭品”有辱清明。清明有两层含义,一是春天到了,自然界清新明亮,让人爽心悦目;二是在美丽的春天祭扫先人,汲取先人滋养,清扫墓碑尘土,清扫心灵尘埃,自然的清明,人世的清明,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清明美好图景。但是,“花式祭品”的出现,不美好,不清明。
祭祀的核心,是遵循传统公序良俗,表达对亲人先辈的悼念和追思。 相比之下,一束鲜花,一张福卡等低碳文明祭扫的方式更显清明。慎终追远不应拘泥于形式,关键在于“心到”。有的人通过一束鲜花、一个鞠躬寄托哀思;有的人在网上献花、点烛、填写祈福卡;有的人诵读追思经典,以书香寄哀思……这些绿色文明的祭祀新风尚,方显“清明”。无论以何种方式追思缅怀逝者,都是一种情感、理念、价值的传承。
国家之新常在于风俗之新。治国者常言“为政必先究风俗”,史书亦曰:“国家元气,全在风俗;风俗之本,实乃纪纲。”只有继承和弘扬慎终追远的清明文化内涵,推进移风易俗,践行厚养礼葬、文明拜祭、绿色低碳、节约拜祭的清明新风,才能不违背清明节的传统价值,让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之情代代相传。(宁实平)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