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自治区民政厅在钦州(主会场)、南宁、柳州等12个市、县同步举行第十一届广西节地生态殡葬活动,共为群众安葬骨灰2356具,其中,南宁市共安葬逝者骨灰237具,是活动以来安葬逝者骨灰最多的一次。
“生态殡葬”也称“绿色殡葬”,是一种新型葬法,它将亲人骨灰和着鲜花瓣与泥土葬于树根四周、草坪之中。相比于传统墓葬,生态葬节约土地、费用低廉,祭扫方式也更加文明环保,可谓好处多多。正因如此,民政部从2009年就开始推广环保葬,各地也出台各种优惠和补贴措施,鼓励人们选择生态葬。
然而时至今日,多地生态殡葬的比例还不足5%,缘何十年来发展仍如此缓慢?笔者分析,原因有三,一是老百姓传统安葬观念未得到根本改变。“厚葬”是中国传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土葬、厚葬较过去有抬头趋势;二是宣传不到位。生态殡葬实际上了解的人不多,生态殡葬不仅仅是撒灰入大海,还有树葬、花园葬、草坪葬等,也是在公墓区,一样可以供后人凭吊;三是殡葬市场化的扭曲。殡葬产业向死者家属推销天价墓地、天价骨灰坛、天价治丧套餐,并明示暗示不买就是不孝、吝啬变相强迫逝者家属消费,受这种歪曲的经验观念主导,没有利润的生态葬很难被殡葬市场接受和推广。
如何大力推广生殡葬,建议有三,一是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厚养薄葬”的理念。对老人的孝道,应该是让老人安度晚年,与其死后花钱办隆重的葬礼,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多一些陪伴与照顾,才是最重要的;二是要加大生态殡葬的宣传力度。要广泛向老百姓宣传生态殡葬的多种形式及的益处,深入了解殡葬新形式的益处和好处。只要宣传得当,对于薄葬,老百姓接受度实际上非常高;三是要推进殡葬业公益化改革。人有生老病死,作为社会的重要一环,殡葬业理应纳入公益范畴,建议将公墓分为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大力兴建公益性公墓,公益性公墓应全力推广生态殡葬、简化治丧仪式,引导树立殡葬新风尚。(贺静)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