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县塘红乡:木耳产业有钱景 农户增收有盼头

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邓玲 通讯员 韦飞利 黄爱萍)乡村腊月农闲时节,此时正是上林县塘红乡石逢村第一书记菌菇实验基地木耳的收获季。日前,记者在基地门口看到一桩桩黑木耳菌棒交织而立,菌棒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黑木耳,而室内货架上巴掌大的毛木耳肥厚光亮,一幅丰收美景图展现在眼前。

驻村第一书记带头试种木耳

自2023年4月份驻村以来,塘红乡石逢村驻村第一书记沈萍、石门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冠和弄陈村驻村第一书记田伟3名驻村第一书记捧着一颗初心,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核心,围绕一棒小小的木耳,展开了“探索强村富民”的“金菇”棒实践,探索老人、妇女及弱劳力在农闲时期发展第二经济作物。目前,石逢村引进的黑木耳和毛木耳率先试种成功。

2023年6月份,在塘红乡党委、政府的组织下,各驻村第一书记到广西上林县嘉多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东兰贵隆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地学习取经,了解到木耳市场需求大、价格可观,于是沈萍、李冠和田伟3名驻村第一书记逐渐萌生了通过木耳种植带动产业发展的想法。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考虑到农业种植存在较大风险,而农民又缺乏抗风险能力,直接向村民推广木耳种植过于冒险。于是3名驻村第一书记一拍即合,将闲置蚕房用来建立一个实验基地,带头试种。

“我们了解到菌菇的生产时间刚好是农户的农闲时,而那时候养蚕时期已经过了,地里面的玉米和桑树都已经砍了,就可以把菌棒放在闲置的地里面,等到菌棒结束周期又可以开始种桑养蚕,一点都不影响农户平常的种植。”塘红乡石逢村驻村第一书记沈萍说。

经过多方了解后,3名驻村第一书记了解到黑木耳适合室外露天种植,而毛木耳则适合室内种植,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冬天闲置的田地,而且蚕房里闲置的蚕架也能派上用场,多方面让农户发展起庭院经济增加他们的收入。

据了解,木耳种植期在每年10月底至第二年3月左右,正好是蚕农农闲时期,可以利用养蚕的木架和房间开展毛木耳的种植,无论是毛木耳还是黑木耳,都能在不影响原有农作物耕种周期的前提下种植,实现“两不耽误”。

石逢村村民蓝秀桂说:“我们看到驻村第一书记种植黑木耳、毛木耳,可以带动我们利用下半年空闲土地来增加收入,就想跟他们一起发展种植木耳。”

驻村第一书记还了解到木耳种植不需要青壮劳动力也能参与,在粗放管理和培育下也能生长茂盛,适合推广在农村种植。

塘红乡石门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冠说:“木耳的优势,第一是经济价值比较高,第二是整个种植不太需要很强壮的劳动力,像老人、妇女包括半劳动力都能做,我就觉得比较适合做我们乡村振兴的产品。它可以作为农闲时期的经济作物,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从目前种植效果来看,产量、品质等都达到我们的预期。”

塘红乡气候宜人、光照充足,是木耳最佳适和生长区。实验基地种植的木耳,朵大肉厚、晶亮透明,质量好,新鲜时软,口感细嫩,风味特殊。

经过50多天培育,今年1月份,石逢村驻村第一书记菌菇实验基地培育的首批木耳成功采摘。基地目前种植有黑木耳和毛木耳各1000棒,截至目前,已采摘新鲜黑木耳约350斤,毛木耳约420斤,试验的成功填补了农闲时节发展第二经济作物收入。

按照目前市场行情,木耳和木耳干货价格比较可观,驻村第一书记觉得发展前景较好。

弄陈村驻村第一书记田伟说:“现在木耳长势非常好,我们有信心把这个产业做好、做下去。弄陈村已经有4户农户在试种,种植规模12000棒。采取公司兜底收购、消费帮扶等各种方式把市场渠道打开,让农户在木耳种植产业上能够真正获得收益。”

产业兴则农村兴。近年来,塘红乡大力发展塘红特色产业,发挥中可社区桑蚕产业提质改造示范园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食用菌和桑蚕产业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塘红乡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鼓励食用菌进入农户庭院,促进群众和村集体经济增收,呈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下一步,塘红乡打算把食用菌产业推广到所有的农户家中发展庭院经济。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汤洁葵

(作者:邓玲 韦飞利 黄爱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