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将至,3月1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鉴于当前预付式消费领域立法存在的粗放、零散、差异化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强调经营者举证责任,降低消费者维权难度。
“违规办卡、变相涨价、办卡容易退卡难……”近年来,预付式消费火爆的同时也出现不少乱象。针对预付式消费问题,此次《报告》明确提出,主要集中体现为经营者违规办卡、经营者拒绝开具消费凭证、经营者服务承诺兑现差及变相涨价、消费者办卡容易退费难、经营者跑路消费者挽回损失难、消费者维权难度大六个方面。其中,消费者办卡容易退费难问题尤其突出。
预付式消费本是“双赢”模式,为何逐渐失去消费者信任?主要在于商家,有的提供服务货不对板,办卡充值前作出种种诱人承诺,在兑现时却打了折、缩了水、变了样;有的因经营不善,转让、倒闭时违约“跑路”;更有甚者“以预付之名,行敛财之实”,在关门停业前仍大搞一波促销,恶意骗取预付金后就失联。此番种种,久而久之,消费者“谈卡色变”,不再买账。
各种问题的出现,根源在于“无备案、无存管”。如何管住商家?关键在于“设门槛”“管住钱”。为此,监管部门可设立预付卡市场准入门槛,强化市场监管;设立履约保证金制度,预付式消费经营者无力继续提供服务或者“跑路”的,接受保证金的行政机关或银行代替经营者向消费者进行补偿。同时,推动联合整治,对经营者实施信用约束和惩戒,提高违法成本,以高压态势监管形成有效震慑,倒逼商家诚信经营。
预付式消费本是实惠促销,为何总让消费者吃亏受损?现实中消费者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一方,在商家“跑路”等不法行为发生后,消费者维权时取证较难、成本太高,无奈大多选择忍气吞声,吃哑巴亏。一些无良商家正是吃准了消费者这种心理,将卑劣伎俩开发成牟利的“商业模式”。
权益受侵害、维权艰难,影响人们对消费的信心。如何避免消费者屡屡“受伤”?推动建立预付式消费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很有必要。也就是说,由经营者承担其已按约履行义务或其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中并未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相关举证责任,降低消费者维权难度。此外,加大预付式消费司法救济力度,减轻消费者举证责任,建立消费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等,都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力之举。
预付式消费本是繁荣市场,为何沦为“消费陷阱”的代名词?正如中消协《报告》所指出,预付式消费领域存在的损害消费者权益问题主要与相关立法不够健全、行政监管不够有效、司法保护存在不足、社会共治有待强化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预付式消费覆盖领域广、影响范围大、涉及人数多,但现行法规操作性不够强,规范对象和适用范围有限,其保护力度、范围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如何推动预付式消费健康发展?依法治乱,立法先行。鉴于当前预付式消费领域立法存在的粗放、零散、差异化问题,完善预付式消费相关立法,细化各环节规定,推动这一“双赢”消费模式更加健康发展,让消费环境更优,已成为扩大消费的有效途径之一。
预付消费承载着消费者的信任,也检验着商家能否信守承诺。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为信任装上“放心锁”,为消费拧紧“安全阀”,让人们乐享预付消费服务,让市场迸发更多活力。(记者周婵娟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